解码日军偷袭战术:以窥视心态谋求先发制人

作者:黄培荣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2014-08-13 20:17:00

  (原标题:解码日军偷袭战术)

  世界上有着偷袭“传统”的军队,日军算得上是“第一号”。纵观历史,不乏日军偷袭战例。早在公元1592年,日军将领丰臣秀吉率15万人、战舰700余艘,突然入侵朝鲜半岛,并在两个月内相继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1894年,日军突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两天,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驻仁川和旅顺港的俄军舰队;1931年“9·18”事件爆发前,日军先“偷袭”了东北军驻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日军先对中国军队进行偷袭;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从其军事思想上看,日军崇拜《孙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思想,认为一场成功的“偷袭”能直接将对手置于“死地”,决定战争胜负,为以后作战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胜利奠定基础。那么,日本的偷袭作战如何进行?偷袭成性的日本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在8月15日二战日本法西斯投降69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文以1904年日俄战争前和1941年的珍珠港偷袭事件为例,对日军的偷袭战术做以分析。

  ①偷袭作战,谋求先发制人

  1904年2月8日晚,俄军太平洋舰队指挥官们在旅顺港内举行庆贺圣母玛丽亚命名日晚会,港内一派节日气氛。突然,轰隆隆的炮声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从港口方向传来,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顿时,舞池里乱作一团。正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一名军官高声宣布:“女士们,先生们,请不必惊慌,这也许是我们的舰队为司令阁下施放的礼炮!乐队,继续演奏吧!”吓出一身冷汗的人们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礼炮,而是2天前宣布同俄国谈判破裂的日本舰队,乘俄国太平洋舰队指挥官不在舰上之机,偷袭旅顺口施放的鱼雷的爆炸声,就这样,日俄战争在日军的不宣而战中爆发了。而在此之前俄国人未获得任何开战消息,甚至没有想到日本会发动这场战争。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抵达美国驻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上空,向港口和机场投下无数炸弹。这是继19世纪中叶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发动的攻击,最终将美国卷入战争,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这次事件也被称为偷袭珍珠港或奇袭珍珠港。

  ②窥视心态,偷袭作战的心理因素

  作为岛国,日本一贯具有“小国家、大精神”的心态,寄望于通过对外扩张来满足本身发展。然而由于自身条件有限,短期内集全部优势对强大对手进行突袭作战成了日本对敌作战的首选。在日本对外扩张史上可以发现,日本屡屡采取偷袭作战。日本谋求通过偷袭作战,实现首战告捷,形成局部对敌作战优势,为其后续作战奠定基础。另外,从日本心态来看,日本一贯采用窥视心理看待他国,日本所面对的偷袭对象,如中国、俄罗斯、美国,都是远强于日本的对手,在一场“小个子”和“大个子”之间的战争中,日本认为“小个子”只能先下手为强,否则下手的机会就没有了。

  如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为夺取远东霸权,日本在认真地分析远东的战略形势后,认为俄国是其主要对手,但面对综合国力要远强于日本的俄国,日军选择偷袭旅顺港俄军舰艇,从海上发起攻击夺得制海权。日本认为,在俄军后方支援能力不足的缺陷下,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就有了胜算的把握,否则日本难以与强大的俄国抗衡。

  而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中,促使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对对手的窥视心态起了重要作用,这与当时日本在国内外面临的形势有关:

  一是从1939年日本国内出现物资短缺,促使日本尽快占领东南亚获取资源,而美国则是其绊脚石,因此日本想先发制人,谋求在太平洋上获得局部优势;二是在日本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中包括了东南亚,尤其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要想取得这个地方就必须经过美国统治下的菲律宾;三是在当时日军高层争论的北进还是南下战略选择上,日军最终决定南下。四是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战略物资禁运,使日本觉得与美国的开战不可避免,既然要打,就要先发制人。五是日本寄希望于通过偷袭对驻亚太美军造成重创,使其一时无力顾及东南亚。六是日本对这一反常作战能取得的效果非常有信心。事实也证明偷袭珍珠港达到了日本的预期目的。此外,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国内的军事、经济已经达到了极限,而当时美国经济实力远在日本之上,而且工业潜力尚未完全被激活。日本人清醒地了解到,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如果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将必败无疑。因此,日军最终选择对美军进行偷袭,给予美军重创,换取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