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拉奎拉地震:重建资金难以保障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发生5.8级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地震已经过去5年,政府承诺建造的房屋仍只是临时建筑。而在破坏严重的老城区,几乎看不到修缮迹象。据报道,在当地约3万城市居民中,仅有少部分回到城区居住,近2.4万人不得不搬迁至首都罗马或居住在附近城市的临时安置中心内。
拉奎拉市政府新闻官法布里奇奥·卡波拉雷告诉媒体,重建工作进展缓慢一是因为市内建筑多为古迹,依照意大利法律,只能修复,无法拆除重建;二是因为意大利经济不景气,国家财政拨款逐年减少,资金难以保障。
专家表示,地震发生后,建筑的修复工作一般由国家出资,但国家救灾政策取决于当时国内经济状况。拉奎拉地震恰逢意大利陷入经济危机时期,加之拉奎拉本身没有大型工业等产业支撑,灾后重建工作便难上加难。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行政审批效率低下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造成全美1800多人死亡,财产损失超过8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尽管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当年9月便宣布了联邦政府的灾区重建计划,但受灾最为严重的新奥尔良市整体重建规划方案直到2007年4月才批准通过。报道称,美国各级政府批准财政补偿的效率极低,有些公共设施重建费用经过数年审定才得以批准。
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表示,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3年后,仍有4万个家庭住在美国海湾沿岸的简易活动房和拖车房内。灾后5年,受灾最重的新奥尔良市重建任务才完成80%。此外,重建过程中不断有灾民骗领救灾款、指定用于修缮房屋的专款被灾民挪用等消息曝出,显现出美国救灾部门管理不善的一面。
中国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民生为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救灾工作反应迅速、协同有序、救援有力。在国际社会眼中,“中国速度”引领下的“中国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彰显,救灾援建更加科学有效、有序有力。
灾后重建,民生为重。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始终是建设优先对象。至今年7月20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启动一周年之时,灾区需重建的9.5万户农房已全部开工,已建成农房占重建计划的七成多;城镇住房重建也已全部开工。
灾后重建,产业振兴是“引擎”,中国政府为此设立了50亿元的专项资金。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山地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科技园,当地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打造独特资源,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截至重建启动一周年,当地386个产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385个。
记者点评
灾后重建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虽然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灾后救援体系,但在重建过程中却面临资金缺乏保障、重建滞后等问题。灾后重建涉及人员安置、基础设施重建及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在这方面,中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和体制。俄罗斯媒体人巴卡里娜·加林娜评价说,“灾后重建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做到了,中国的成功凸显它在灾后重建中的体制优越性。”在灾后救援重建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出更坚毅的顽强意志、高效的政府执政能力,以及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执笔记者:陈怡、班威;参与记者:冯武勇、李大玖、葛晨、穆东、董小红、叶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