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 灾难考验着一个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动员各界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快速高效的救援赢得各方广泛赞誉。随之而来的灾后评估和重建工作即将提上日程。
在鲁甸地震之前,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以及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2009年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震、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2012年“桑迪”飓风……这些自然灾害一次次考验着中国和世界。
日本“3·11”地震:过半灾民仍在避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造成1.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3年多时间过去了,当初约47万灾民中,仍有约25.8万人处于避难状态,至今仍居住在临时住宅中。
日本广播协会近期对灾区民众进行的调查显示,44%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没有感受到灾区重建的进展,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无论从住房条件还是经济状况,现在过的仍然是“灾民”的生活。
日本公众的不满主要源于政府投资公营住宅建设缓慢。据日本政府复兴厅统计,除福岛县外,需要新建的约2.2万套住宅中,目前完工的仅有10%左右。
被安置在宫城县仙台市一处临时住宅里的灾民佐藤说,他家所处的受灾地带被划定为“危险区域”,无法进行重建,而其他适合住宅建设的土地价格则在不断抬高,这样下去,自己只能在临时住宅一直蜗居下去。
在灾区生产方面,受灾地区主要产业水产和食品加工业,只有14%恢复到灾前水平。宫城县一位受访者说:“地震刚刚发生后,我们对于重建家园还有很强的意志和希望,可是这些都在过去的3年里被消磨掉了。”
美国“桑迪”飓风:主要问题灾民解决
2012年10月29日,“桑迪”飓风肆虐美国东部地区,造成146人死亡,数十万幢住宅被毁,经济损失高达320亿美元。
飓风过后,重建过程漫长而迟缓。灾后半年,一些遭飓风袭击的美国沿海地区地铁站、车站、公路关闭,被摧毁的房屋随处可见。灾后一周年,长岛等重灾区公路仍旧关闭,一些纽约灾民仍旧无家可归。
家住长岛海滩附近的40多岁男子莫里奥居住的房屋在飓风中被毁,至今仍和女儿居住在联邦政府安排的旅馆里。莫里奥说:“现在他们说联邦政府停止付款了,要我们搬走。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灾后重建进展缓慢,首要原因是美国政出多门,联邦、州、市政府救灾拨款和重大救灾措施都要经过同级议会讨论,拨款过程复杂而漫长。而对于灾民期待的“新房”,政府除了在受灾之初为灾民提供紧急救援和临时住宿,以及一些补助或税务优惠外,主要问题还是需要灾民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