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危险的“荣耀” 危险的复活

来源:新华网
2014-07-25 00:00:00

  新华网东京7月24日电(新华国际时评)

述评:危险的“荣耀” 危险的复活

——写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为实现其侵占朝鲜和中国的野心,偷袭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的清朝军舰,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120年后的今天,在日本靖国神社拜殿前,赫然矗立着两座记录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武功”的石灯笼。在日本右翼分子心中,这两座石灯笼是昔日“荣耀”的象征;而在爱好和平的世人眼中,这是记录罪恶历史的耻辱柱。

  “明治神话”的背后

  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被称为“明治神话”。但“明治神话”并不限于废藩置县、置产兴业、文明开化,也包括在“富国强兵”“脱亚入欧”口号下发动的两场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作为日本近代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其结果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由此走向军国主义。

  在一本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甲午战争与10年后的日俄战争被描述为日本在“威胁”与“存亡”之际被迫作出的反应。而事实是,日本借两场战争占领中国台湾、吞并朝鲜,在中国东北和辽东半岛站稳脚跟,并利用马关赔款、辛丑赔款等战争“红利”整饬军备,伺机进一步染指中国领土。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的结果,让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误以为,战争和侵略可以带来富强,也令日本社会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百姓,普遍产生了日本作为列强的所谓“大国意识”。急剧膨胀的优越感,为军国主义思想的疯狂滋长埋下隐患。

  危险的“荣耀”

  甲午一战,让日本在以邻为壑、穷兵黩武的道路上狂奔,最终给中国和亚太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了至今难以弥合的伤口。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合力打击下,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宣告了军国扩张史的末路。

  然而战败后,日本社会对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基本没有反思。上世纪60年代,二战伤痕尚未愈合,日本人司马辽太郎一部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为时代背景创作的小说《坂上之云》,再次将“明治神话”捧上了巅峰。

  在书中,司马辽太郎竭尽所能美化和歪曲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性质,称日本“被迫”发动甲午战争,还称日俄战争是自卫战争,甚至大言不惭地告诉读者:“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的10年间,日本民族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对于这样的“创作”,日本历史教科书专家高井弘之就指出,《坂上之云》反映的价值观非常片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观点片面的小说,却成为许多日本政要、商界领袖、学者论客的案头书,也成为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社交谈资,累计售出超过1800万套。2009年,日本NHK电视台还将《坂上之云》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日本社会再次掀起追怀明治时代“荣耀”的热潮。

  “明治神话”也好,“明治奇迹”也罢,以《坂上之云》为代表的“明治史观”是对战前日本“神国史观”和“皇国史观”的延续,也开启了战后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的所谓“大东亚战争史观”“靖国史观”。

  更加令人忧心的是,这一危险的“荣耀”基因至今深植日本社会,一遇到合适的土壤环境便会蠢蠢欲动,再度繁殖。不久前,赞美二战“神风”特攻队员的畅销书和同名电影《永远的零》风靡一时,便是明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