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化速度令多方艳羡 将成西太平洋顶级都市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2014-07-22 09:09:00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我相信上海正处在成为西太平洋一个顶级都市的进程中。”美国国际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席费达对上海的这句评价,或许出自他对美中两国大都市发展的对比。随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落户上海,以及去年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舆论认为,上海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而且有望引领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大潮。超过2400万人口的上海有着“多重身份”,对内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标志”,对外是“能链接全球的中心”。“金砖国家”概念提出者吉姆·奥尼尔客观地认为,受限于中国仍在崛起中这个事实,与纽约或伦敦相比,上海仍然“非常中国”,但更加国际化又是上海未来的发展趋势。

  金砖银行总部助上海华丽转身

  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上海,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都心悦诚服。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报》15日分析说,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上海,首要原因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超过印度新德里、俄罗斯莫斯科、南非约翰内斯堡等城市。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副主席萨米尔·萨兰1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海无疑是最适合做金砖银行总部的城市,即便是印度的孟买也稍逊一筹,从基础建设条件来看,孟买和上海还相差很远。作为金砖银行总部,上海务必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提升来方便国际金融人士更频繁地往来。萨兰表示,对上海来说,金砖银行总部只是其迈向国际金融中心路上的一小步,上海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此设立总部,以真正确立起国际金融城的地位。

  “金砖银行落户上海,这是上海第一次迎来一个‘重量级’国际机构总部的选址,预示着上海的金融服务将与全球标准接轨。”印度《展望》杂志的文章17日这样写道。文章认为,金砖银行将受益于上海繁荣的商业活动,而金砖国家之间不断增加的业务关系将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日本电视台18日评论称,观察中国政府的行动,上海未来很可能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金融、贸易和服务中心。在西方国家的舆论中,金砖银行的建立不仅给上海赋予了新的经济和金融使命,更为重要的是,还赋予了它“应对西方霸权”的政治使命。法国《回声报》16日评论说,金砖银行将总部设在上海,“意味着这些新兴国家为应对西方霸权奠定了新的金融构架”。法国《世界报》在以“厌倦西方控制,金砖国家启动自己的开发银行”为题的文章中发问:“金砖国家在巴西福塔莱萨的峰会,是否打开了世界经济治理的一个新篇章?”科法斯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伊芙·芝罗托夫斯基认为,“这些国家试图建立由西方国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备选体系”。可以想见,在“世界经济治理新篇章”和“备选体系”中,上海将迎来的机遇有多大。

  “金砖国家”概念提出者、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更看重的是上海如何才能更加国际化。奥尼尔18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差不多去过北京40次,虽然上海只有5次,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令我感到欣喜。”奥尼尔认为,与纽约或伦敦相比,上海仍然“非常中国”,受限于中国仍在崛起中这个事实。他希望上海能拥有更加国际化的文化和人才,特别是金砖银行正式运营后,能吸引更多金砖国家的人才,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才。奥尼尔还说:“空气污染也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上海能解决好,因为包括伦敦在内的很多国际大都市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对于金砖银行总部落户上海,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援引相关学者的话说,上海当前要解决人才、服务和商业环境这三大问题,让法治也跟上国际化的脚步。

  曾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对法国企业家的吸引力超过中国内地任何一座城市。巴黎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金融学)教授赵永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截至2012年,在中国法国工商会注册的法资企业有1403家,其中落户北京的有481家,落户上海的有595家。赵永升认为,在自贸区的基础上又迎来“金砖银行”,对上海而言可谓双喜临门,将为上海从工业贸易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华丽转身“添砖加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