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议德国“胜利模式”靠团结高效扭转局面

作者:黄培昭 青木 姚蒙 丁雨晴 蓝雅歌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2014-07-16 07:51:00

  “统一一代”掀起爱国主义

  德国《经济》周刊15日评论说:“每一次夺取世界冠军都在改变德国国际形象!”1954年夺冠后,在废墟中重建的联邦德国(西德)进入“经济奇迹”时期;1970年夺冠,联邦德国又向“正常国家”迈进;1990年夺冠军,促进了东西德的统一;2006年,德国举办世界杯,国内首次掀起“爱国主义”高潮;2014年,新的奇迹又将诞生。文章认为,世界冠军给德国更多自信,赢得更多国际支持者。德国《图片报》的报道说,整个世界支持德国,“中国就有好几亿德国的支持者”,无论在非洲,还是美国,“德国制造”都受欢迎。在孟加拉国,名叫阿姆贾德·侯赛因的农民球迷自制巨幅德国国旗,以感谢德国医生帮他治好肾病。

  除关注足球,人们还感兴趣德国是怎么从“欧洲病夫”变成经济火车头的。英国“保守主义之家”网站专栏作家古德曼14日撰文称,推动德国复苏三大动力是:高水平的技术教育、持久性的家族企业、成熟稳定的政治体制。

  其实,让德国媒体最感兴奋的是,巴西世界杯给了“统一一代”展示激情的舞台。法新社援引德国球迷的话说,“统一后的德国,真的团结一心了”。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视角很独特,文章说,这是德国统一后首次夺冠,出于对纳粹历史的反省,二战后的联邦德国(西德)在庆祝发扬国威的事件时态度谨慎,但当德国举办2006年世界杯时,德国人公开表达爱国主义,很多人家都挂出黑红金的三色国旗,很多人唱起国歌。文章还说,日本人对德国充满好感,甚至有人说德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产经新闻》7月14日转载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称,德国是世界形象最好的国家。

  德国奉行的多元文化也令人关注。德国1990年夺冠时,在本次巴西世界杯决赛中踢进关键一球的格策甚至还未出生,但那次胜利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而且,这次的球队比1990年夺冠的那支队伍有着鲜明的民族多样性,队员中有加纳裔博阿滕、土耳其裔厄齐尔、突尼斯裔赫迪拉、波兰出生的克洛泽等人。在柏林新科隆区,许多移民家庭都挂出德国国旗。一名阿拉伯裔移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住在德国,当然要支持德国队。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近年来对外来移民持欢迎态度。”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汉斯·威尔奈曾说过,没有外来移民,德国经济便没有未来。

  “德国也有问题、盲点或失策”

  巴西世界杯7月3日上演过法国队与德国队的对决,法国经济类杂志《挑战》当时推出一系列数据对比,其中德国领先的有:经济增长率德国1.7%,法国0.7%;税负对企业盈利的总体压力德国49%,法国65%;出口企业德国30万家,法国12万家;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德国1.75万个,法国2950个。法国领先的数据有:法国一对夫妻平均生育2个孩子,而德国为1.38个;法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凭的比例为43.6%,德国为31.9%;穷困指数法国为19%,德国为21%。

  对于这样的数据,法国学者皮埃尔说,不要认为德国什么都好,比如德国的基础设施就显得老旧,“但足球场上,德国队组织效能还真是法国等创造力相对出色球队的克星”。

  同样是在这次世界杯上,德国队小组赛击败美国队。但俄罗斯《真理报》认为,在政治领域,德国没有占到便宜,从美德之间的间谍风波就可以看出,尽管德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仍摆脱不了美国对它的控制。俄罗斯国家战略研究所专家称,每位新执政的德国总理都要与美国签署秘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将黄金储备放在美国,允许美国继续在德国保留军事基地。

  “尽管德国也有问题、盲点或失策的时候,但现在是时候告诉英国人——喜欢、钦佩甚至学习德国并没什么问题。”《卫报》网站坚持了这样的观点。文章也提到,一些英国人对德国人并无特殊好感,他们怨恨德国在欧盟中的统治地位,甚至说德国人没有幽默感。

  今年2月,“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报道“德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一直增长”时,援引一名德国联邦工会代表的话说,“德国有600万人长期领取失业救济金,这就意味着有1/10的家庭靠救济金维持生活。”对德国的一些负面信息,德国柏林社会和政治学者马塞尔·哈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狂欢过后还要回到现实,德国要警惕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等问题,另外,还要避免与欧洲一些国家的关系疏远。但他强调,从默克尔2005年执政以来,德国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而且经济上在欧洲一枝独秀,因此,他还是非常自信地表示:“德国开始迎来新的黄金20年!”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说,夺冠国家第二年都难逃GDP下滑的魔咒,最明显的是2010年夺冠的西班牙,人们会意识到“夺冠也无法解决国家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德国《莱茵邮报》15日乐观地预测,“世界冠军效应”将促进德国民众消费,股市上涨,促进“德国制造”出口。【环球时报驻英、德、法、美、日、俄记者 黄培昭 青木 姚蒙 丁雨晴 蓝雅歌 柳直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