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多来,由于席卷中东各国的政治危机导致地区局势急剧动荡,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甚至发生了政权更迭,叙利亚等国迄今仍深陷战乱煎熬。曾长期备受关注的巴勒斯坦问题似乎被“边缘化了”。然而,近日的“加沙战乱”再次使巴以冲突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被占领土战乱再起
此次战乱的导火索是,2014年6月12日,3名以色列青年在约旦河西岸失踪后死亡。以色列指责哈马斯绑架并杀害了他们,随后对哈马斯在约旦河西岸的多处设施进行了军事打击。7月2日,1名美籍巴勒斯坦少年被诱拐,之后在东耶路撒冷被犹太极端分子活活烧死,导致东耶路撒冷的一些社区和以色列各地的阿拉伯城镇民众和以色列安全部队发生了街头冲突。
7月7日,以色列策划了“护刃行动”对加沙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迄今为止已经对巴勒斯坦境内上千处目标实施了轰炸。不仅有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指挥中心和哈马斯高层官员的住所,还有诸多的民房和民用设施包括清真寺被摧毁,特别是造成了120多人死亡,约700人受伤。在此期间,哈马斯也先后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约550枚火箭弹或迫击炮火箭弹,但并未造成以色列方面的人员死亡。随着战乱升级,以色列已经准备发动地面战争,并威胁说可能将重新占领加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谴责以色列并非只是对付哈马斯,而是向全体巴人发动全面战争。
联合国人权组织对军事打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表示震惊,要求有关各方遵守国际法和国际人道义务,并呼吁冲突双方应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要求立即实现停火。中、美、俄等国家以及欧盟多次呼吁以巴双方保持克制,及早实现停火。
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
错综复杂的阿以冲突已持续了66年。毫无疑问,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总体来看,阿以冲突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阿以冲突全面对抗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二、阿以冲突的相持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三、阿以冲突的和平解决阶段(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的漫长阶段)。阿以冲突进入了和平解决阶段之后。虽然阿以之间小的冲突至今不断,但酿成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因素已明显减少。
2002年在贝鲁特召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国家以务实的精神做出了“战略妥协”,发表的《贝鲁特宣言》提出:阿拉伯国家将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保证其安全、实现关系正常化为条件,换取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承认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难民问题。《宣言》得到国际社会——包括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普遍支持。
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力、建立自己家园的斗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席卷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尚未完成的一部分,是尚未完结的个案。尽管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历史原因,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遥遥无期,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正因为如此,1949年联合国成立了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联合国为支持巴勒斯坦还设立了两个国际纪念日:4月5日,支持巴勒斯坦儿童国际日;11月29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后已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承认。
以色列发动军事打击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以色列发动有限地面战争入侵加沙是由于3名犹太青年被害引起的报复行为,实际上并没这么简单。
此番以色列实施“防护之刃行动”对加沙进行军事打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
一、直接目标是打击巴勒斯坦的军事力量,即铲除哈马斯的武装反抗力量和军事实力。上个世纪90年代初“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之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就放弃了武装斗争,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政治解决巴以冲突。所以哈马斯拥有的武装力量就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目前哈马斯武装力量约有1.5万人,武器装备也比较简陋。尽管对以色列国家安全构不成威胁,但以色列不愿意看到巴勒斯坦特别是哈马斯拥有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