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大国偏要大造军舰
地缘环境始终是影响国家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缘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战略资源的投向和战略方向的选择。历史表明,陆海大国与海洋大国争夺海权,皆以失败告终。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海权关系到海洋大国的生死存亡,它们必然倾全力发展海权,而陆海大国既要发展海权,又要发展陆权,造成资源分散,最终陷入被动。第二,陆海大国地缘环境相对复杂,海洋大国易搞“离岸平衡”。英国曾多次利用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牵制法国;后来,又利用法国、俄国制衡德国。冷战期间,美国则是利用西欧和中国制衡苏联。现在,美国继续玩古老的“离岸平衡”游戏,利用日本,甚至越南、菲律宾来牵制中国。第三,远洋海军消耗庞大,后勤补给困难,需要遍布全球的基地网,陆海大国难以承担。
德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它主要是一个陆地大国,其主要敌人是法国,主要资源应投向陆战力量。但是,威廉二世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海权论”的狂热信徒,早在1897年就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当时,德英海军之间的差距是1:7。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年至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拥有大小军舰688艘,德国拥有391艘。德国疯狂造舰的计划,不仅将自己置于与海洋霸主英国对立的地位,而且耗费了大量资源,严重影响对陆军的投入。历史证明,德法之间的西线战场才是决定一战胜败的主战场。
白白浪费敲打法国良机
抓住时机推进国家利益是战略谋划的本质要义。战略指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全力抓住历史转变的契机去开创新局面。一旦抓住了时机,坚决出手,就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时机稍纵即逝,一旦抓不住,就可能丧失历史性机遇。错过历史机遇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
俾斯麦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盘根错节的环境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关键是抓住了几个重大机遇。特别是利用拿破仑三世在欧洲处于孤立的机会,一举打败法国,扫除了统一的主要外部障碍。统一完成后,俾斯麦看到法国力量恢复很快,忧心如焚,至少有两次企图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打击(1875年和1887年),但都因俄国的坚决反对而未敢行动。但是,1905年夏天却是天赐良机。当时法国的主要盟国俄国正在被日俄战争所困扰,根本无力支援法国。要是俾斯麦在世,他肯定不会错过这一良机。但是,遗憾的是,德国再无俾斯麦那样的大战略家。错过这次难得的“单线作战”的良机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都没有再次出现避开两线作战困境的机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德国100多年前战略调整的经验教训表明,大国能否顺利崛起,不仅取决于国际大环境,更取决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明的战略运筹。实力固然重要,但战略同样重要。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外国军事历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著有《美国军事实力分析》《科索沃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