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德国的战略失误:陆地大国偏要大造军舰

作者:柯春桥 来源:新华国际
2014-07-08 15:29:00

  不善结盟导致腹背受敌

  威胁判断是制定战略的前提。威胁判断,就是要明确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主要敌人)、次要威胁(次要敌人)和潜在威胁(潜在敌人)。同时,要明确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历史表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主要威胁(主要敌人)并不容易。主要敌人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除非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就不要轻易改变。

  俾斯麦深知德国地处中欧,战略环境复杂,四周强邻环伺,只有巧妙地处理好大国关系,力避两线作战,集中打击主要敌人,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始终将复仇情绪强烈的法国作为主要敌人,拉拢和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法国,所以采取了“联奥、拉俄、亲英、打法”的大国外交战略。但其继任者不理解俾斯麦的深刻用意,不明白大国外交的复杂性,采取了“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全宁无”)的简单化、情绪化的处理办法,致使德国在与法国争取盟友的斗争中一败再败。

  首先是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客观上促成了法俄同盟的建立。该条约是俾斯麦大国外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虽然不能保证俄国在德法战争中支持德国,但却能防止法俄接近,因为它可以束缚俄国的手脚。拒绝续订,等于给俄国行动的自由,促成了法俄接近直至结盟。1893年,法俄正式结盟后,德国的安全环境急剧恶化,面临着东西两线腹背受敌的险境。

  其次,争取英国再遭失败。法俄结盟后,欧洲大陆形成了德奥意同法俄互为对手的两大军事集团。英国老大处于“四两拨千斤”的地位,谁能争取到英国的支持,谁的力量必将倍增。当时,英国与法俄集团的矛盾远远大于与德奥意集团的矛盾。应该说,德国争取英国有较好的条件。两国内阁中都有人强烈主张建立英德同盟。1898年至1901年英德进行结盟谈判,英国的目的是结成地区性同盟以抗俄,而德国的目的却是要建立英国与三国同盟之间的全面同盟。最终谈判不欢而散。

  造成英德谈判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德国“不全宁无”的态度。德国认为英国与法、俄矛盾尖锐,不可能和解,因而得出结论:英国需要德国大于德国需要英国。这完全是误判。事实是:英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是德国需要英国,而不是英国需要德国。对英国提出过分要求,不仅使自己丧失了与英国达成妥协的机会,而且使英国对德国的战略企图产生了怀疑。

  当然,英德谈判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德国企图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大力发展海军,挑起同英国的海军竞赛,挑战英国的战略红线。英国认识到,谁想夺取制海权,谁就是主要威胁。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宣告德国在争取英国的竞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