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克隆动物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者:

唐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2-04 11:19:39

学者:克隆动物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是2015年9月15日在北京农学院位于平谷的试验基地拍摄的“妞妞”和第二代“转基因小牛”。2012年出生的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连接蛋白基因的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妞妞”成功繁育后代,第二代“转基因小牛”出生后各项体征正常。如今这头小牛已满半月,身体健康。(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中国日报网12月4日电(唐骋)今年11月20日,博雅控股旗下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医学研究所、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以及韩国秀岩生命工学研究院,宣布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厂”。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迈开了中国在新型生物产业的重要一步,不过它也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与社会争议。

“克隆”指的是利用动物卵子的细胞质使动物体细胞重新恢复全能性,进而获取动物个体的一类辅助生殖技术。这项技术在1997年因为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而名噪一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趋于成熟,并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商业应用。在这其中,畜牧业可以说是潜在产值最大的领域。

在今天全球畜牧业开始向工业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畜牧业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中国的平均每公顷农用地养牛量高于美国,但是牛奶产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不仅如此,虽然中国的肉类产量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肉类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净肉类进口量在过去15年间增长了十倍之多。而与此同时,美国在牲畜饲养量增长不大的情况下肉类净出口量却增长了20倍。畜牧产业升级离不开优质的畜种,而中国在这方面目前还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传统的杂交技术受制于动物本身的生育能力而进展缓慢,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批量”生产基因几乎一模一样的动物,从而大大提升育种效率。对于亟需自主培养优质畜种的中国,大力发展克隆产业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除此以外,克隆技术还是目前制作大型基因修饰动物的最重要途径。尽管转基因食品目前尚存不少争议,但是在许多方面,转基因动物表现出了绝佳的市场潜力。不久前,美国FDA批准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如果未来畜牧业真的会向转基因技术转型的话,“克隆产业”作为其前导产业,将有助于帮助企业和政府在未来的产业升级中提供先发优势。

不仅如此,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还有助于生物医学的发展。2012年,有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了猪的核心抗原,由此克隆出的猪,其心脏移植到狒狒身上以后最长可以存活超过200天。可以预计,如果有更充裕的资金和完善的商业运作,人们或许能利用克隆技术提供更多人体器官和血液成分,以解决器官短缺等问题。

此外,成熟的克隆产业还能为克隆技术进步带来足够的资金和需求,从而在更多领域获取优势。例如在韩国和美国等国,都有不少“克隆工厂”愿意提供所谓的“克隆宠物”业务,尽管价格不菲(克隆一只宠物狗的收费一般在5万到10万美元),但还是有很多家庭愿意用这种方式“复活”或者“复制”他们的宠物。天津“克隆工厂”的主要业务也包括克隆宠物、特种工作犬以及赛马等动物。

学者:克隆动物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年6月22日,克隆山羊“阳阳”戴着花环庆祝14岁生日。当日,对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动物基地迎来了14岁生日。五代同堂的“阳阳”现已进入老龄期,体型偏瘦。(新华社发 支勇平 摄)

诚然,与所有技术一样,克隆技术如果作为一种产业也有其不足之处。

一方面,克隆需要比较高端的技术和硬件水平,这会直接提升“克隆工厂”的运作成本,虽然十多年的技术进步已经大大降低了猪牛羊等大型动物的克隆成本,然而克隆技术本身无法直接提升家畜的品质或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其产品很可能不具有明显的价格或质量优势。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美国,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限制克隆牲畜的法律法规,其克隆技术在国际上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依然没有任何生产商将克隆作为肉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可以预见,短期内天津“克隆工厂”也不会向国内市场大量提供“克隆肉”。

另一方面,克隆操作的过程有可能对胚胎产生损伤,此外卵细胞质对体细胞的重编程也未必每次都尽善尽美,这些技术不足有可能为克隆动物带来某些生理问题,例如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就存在早衰以及脏器衰竭等先天性生理缺陷。理论上说,这些问题并不会影响最终购买克隆动物制品的消费者,甚至都不会影响到克隆动物的后代。技术上说,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对胚胎的损伤限制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但在现实操作中,克隆动物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硬件条件。今年9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全面禁止“克隆动物及其后代和衍生产品”的议案,而这项议案并非基于食品安全或者环境风险,而是出于对动物福利的考量——议员认为“克隆动物的后代比常规繁衍的动物有更多健康问题”。尽管这项议案尚未被欧盟委员会接受,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众,至少是比较保守的欧洲民众对于克隆产业的排斥。

跳出技术问题不谈,克隆产业本身作为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中国某些人群中也遭遇了和“转基因”等新技术类似的反应。公众对克隆工厂最大的担忧依然在于消费者知情权和政府监管能力,因此企业、政府、学术界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在这类新技术面前,必须通力合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尽快完善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既不能错失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也要竭力避免任何群体沦为新技术的受害者。

(作者:唐骋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