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奥峰会与中美关系:释疑解惑 重建稳定

作者:樊吉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9-21 14:47:47

中美关系呈现不少消极互动的局面并非始于习主席访美之前,甚至并非始于已经进行半年之久的美国国内 “对华战略辩论”。中美关系当前状态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10年,2010年以来出现的多个事态构成了中美关系互动变化的基本背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热议“南海核心利益说”、美国国内出现“美国衰落”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中美在能否相互提供“战略再保证”和能否构建“战略稳定关系”的议题上没有太多交集、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美国对亚太盟友的安全承诺逐渐“清晰”、美国对中国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反应不够积极、中国在南海进行陆域吹填、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做出“选边站队”的姿态、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计划、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等。

中国综合力量的快速上升和地区影响的迅速扩大,引发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和战略走向的疑虑,而有关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上则主要由英文媒体“解读讲述”。主要由英文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正描绘一个标准版的“中国威胁”,这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将转换成更强的军事实力,中国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成为守成霸国的挑战国;“北京共识”将取代“华盛顿共识”,中国正大力推广“中国模式”;由于“国强必霸”的历史规律,中国崛起将重蹈“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将用武力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挑战现存国际规则。总之,英文媒体勾勒了一个“可怕的”、“不确定的”中国。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也难免引发美国对华“遏制”、“阻碍中国崛起”、对华“两面下注”的担心。在政治领域,美国高调宣示其“太平洋国家”的身份和定位,频繁派出政府高官访问亚太各国,包括造访以前几乎从不访问的蒙古和太平洋岛国等;高度重视亚洲多边机制,包括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太平洋岛国论坛等;致力于强化与传统条约盟国的政治关系;努力加强与伙伴国家的关系,积极创设新的多边协调机制,包括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和其他三边关系等。在军事领域,美国积极加强与传统盟友的军事关系,即使不是积极推动也是积极鼓励了安倍政府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的一系列举动,渐次强化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美澳军事合作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美国努力构建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准军事关系;美军自身力量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同样得到了显著加强,特别是关岛军事基地的重修和再造,并有关未来将在亚太部署60%海军力量的宣示等。在经济领域,美国大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

如果从对抗的角度解读中美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互动,很容易得出非常悲观的预期,即中美可能或者正在走向对抗之路,而这恰恰是英文媒体中“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或者类似《吕氏春秋》中的“疑邻窃斧”故事。

中美关系是否会走冷战美苏较量的老路,美国是否会如当前热议的一样修订对华“接触”战略,改用“遏制”手段应对中国崛起?当下“遏制”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者中有很多信徒,但将“遏制”战略适用于当前或者未来的中美关系,彰显出“术语贫困”。遏制战略源于冷战初期,贯穿冷战始终,彼时的“遏制”战略内涵丰厚。在冷战初期,遏制战略包含界限清晰的两大阵营、显著的意识形态对抗、经济制度的竞争、激烈的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等。随着美苏不加克制的“冷战”几近因为古巴导弹危机滑向“热战”,美苏都从消极互动中汲取教训,在继续遏制战略的同时,美苏之间的各种竞争趋向有序,诸多军备控制与裁军条约是这种有序竞争的体现。不仅如此,美苏虽然并无多少经贸往来和正常的人文交流,但双方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战略沟通渠道,着力避免误解和误判,加强危机管理,增加信心措施和透明,从而避免了后果无法预期的核大国之间的“兵戎相见”。

有关美国是否或者能否“遏制”中国的讨论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遏制已经不可能适用于当前或者未来的中美关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恰如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十四届“蓝厅论坛”中的演讲所言,中国“没有理由去挑战在战胜法西斯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动机去推翻自己全面参与其中的国际体系”。不仅如此,中美关系经过建交以来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贸易往来稳步、巨量增长,2014年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接近5600亿美元;人文交流频密,预期2015年中美之间的游客数量将突破500万人次;美国已有45个州有中国投资;最近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更是为中美教育交流规划了宏伟蓝图;中美之间还构建了近百个官方对话机制,管控中美之间的分歧。中美关系的现状表明,中国不需要被“遏制”,美国以难以“遏制”中国;中美不仅在双边层面共享诸多利益,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也拥有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的挑战;对抗和冲突不是中美任何一方的明智选项。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第一个核心内容“不冲突、不对抗”,即是对当前中美关系现状的清醒认识。相信此次习奥峰会能够重新确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减少乃至于消除对彼此的战略疑虑。

随着中国体量增大、影响上升,中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呈现一种竞争态势,这是双方都已有清醒认识并且也难以回避的现实。如何加强中美之间的战略沟通,如何有效防范中美在中国周边领土争议问题上的歧见加重彼此的战略疑虑,如何强化中美双边和地区危机管控能力,如何增量建设中美合作空间,这正是中美首脑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所提出的“务实合作”和“建设性管控分歧”的要旨所在,“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中美增量“务实合作”,建设性“管控分歧”,才可能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澄清自身战略意图和发展方向,重申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亚太和平稳定的坚定维护者;美国也应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使之适应已经出现显著变化的国际政治新现实。中美能否真正“相互尊重”,需要美国正面回答三个问题:美国如何定位中国,是伙伴、战略竞争者、“既友又敌”,还是潜在对手?中国是否同样应该增强自身军事力量、提升地区影响力、拓展自身利益?中国日益增强实力是被看作为所谓“不可避免的冲突”做准备,还是让中国具备了更多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中美从来不缺少构建战略稳定关系的基础,现在需要确认的是政治意愿。中美关系从来不是单行道,双边关系能否进入良性互动、建设性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中国,更取决于美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 樊吉社 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