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尼泊尔震后重建——重返喜马拉雅

作者:常思颖 来源:中国日报
2015-07-31 16:29:13

中国日报加德满都7月31日电(记者 常思颖) 雨季的7月没能洗净加德满都的尘土。汽车开过市中心的Boudha主干道,荡起漫天尘土。沿着干道开进狭窄的乡村小路,一路颠簸泥泞。视野所及是成堆的瓦砾,暴露出这个城市在4月25日和5月12日两次大规模地震中遭受的损失。远处传来老牛低沉的叫声,彷彿在抱怨无人照料的寂寞。男人们手持鎚头,站在屋顶修理破碎的房屋,或多或少暗示了这个城市的复苏。

在加德满都的郊区,围栏圈起一个一公顷大的足球场。入口处,两个男人坐在一个盖着蓝色塑料帆布的小竹棚里,随着准备拦下那些企图进入的人。

这是个由私人机构搭建的营地,为一个村庄的335个地震幸存者提供临时住宿。在地震后的三个月中,这块营地成了灾后重建的缩影,人们似乎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节奏。

这里的人最大的93岁,最小的只有一个月。他们来自Sindhupalchok区的一个叫Yarmasing的村庄,距离首都加德满都65公里。村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面、海拔两千米的地方,那里九成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

营地竖立着19个帐篷,改着深蓝或淡黄的塑料帆布。每个帐篷居住着4到6户人家,一共大概20口人。一串串长方形的经幡悬挂在营地上空,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足球场尽头。经幡染上印有经文的片段,染着不同的颜色。这是喜马拉雅居民的宗教传统,祈求将来好的运气。

除了居住,营地还设有办公、祈祷、学习和娱乐的地方。设施简陋,却涵盖了人们的所有日常需求。营地中央设有厨房、外围则有厕所和洗浴室,都是用竹竿搭起来的铁屋。还有一间小的狗舍。

女人们穿着秀花的粗布衣,在营地外围洗衣服。男人们站在旁边压水泵。帐篷里,女人在学习尼泊尔语言。帐篷外,男人们扛着粗大的竹竿学习搭建。

震后的生活似乎逐渐恢复正常,但受难者的记忆也许永远都抹不掉。

谈及地震,Dawa Sherpa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泪水在他眼里打转。32岁的Sherpa是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中唯一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他曾得到一次在加德满都进修的机会,现在在一所叫Namlo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担任协调员。

他与另外三个年轻人共同管理这个营地,他们来自同一个村庄。每次提到家乡,这个年轻人的眼里都闪烁出光芒。他叫它“瑞士”,说它的美令人窒息。

地震后,Sherpa拍了一些村庄受损的照片,带回加德满都寻求帮助。大多村民是在第二次地震后才来到加德满都。一波波的余震和山体滑坡让他们觉得,家已不再安全。

“我们的村庄全毁了,路也埋了,地上有巨大的裂痕,”Sherpa说,“有5人丧生,3人重伤。”

政府承诺给房屋损坏的受难者提供1万5千卢比(150美元)的救济金。但至今只有小部分人领到了,其他申请还压在繁琐的官僚手续中。

第一批到达加德满都的人大概有80个,他们遇到了Dwarika酒店的救灾团队。除了酒店成员,团队还包括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和非政府机构。

“我们像经营酒店一样来管理这个营地,” 酒店总裁Sangita Shrestha Einhaus说。地震之后,这个五星级古迹酒店没有任何生意。

那天一个电话把Einhaus带到了这群人身边。他至今不知是谁打了这通电话。“那段时间我们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跟着电话就去了。”

从那开始,Einhaus的生活就与这些灾民分不开了。“每月每天、方方面面、从头到脚,我全包了。” Einhaus打趣道。

这个步入中年的酒店经理快速点兵、分配任务。工程部搭建帐篷、家居部整理内务,食品部准备食物、保安部派人巡逻。“今天你负责,你带一个四五人的团队,下周我们轮换。”Einhaus言语坚定,语句简短而干练,彷佛发号施令。

自从村民安定在此,附近加德满都的居民开始陆陆续续前来捐赠物资。有人带来蔬菜和毯子,有人送来牛奶面包,还有人来为孩子们派送雨衣。两个年轻人每晚傍晚来到营地,给孩子们补习功课。

“我们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了10个房间。他们都是志愿来这工作,我们怎么能收费?” Einhaus的助理DB Basnet说。他还是酒店的瑜伽教练,地震后暂停了所有的课程,全力投入到营地做行政工作。

Deepak Shrestha是营地的一个志愿医生,也是尼泊尔Richa Bajimaya纪念基金会的主席。他现在每周来一次,为患者检查身体。

Shrestha自己就曾在震后陷入Sindupalchok区八天。他本来是去搭建医疗帐篷的,后来因为地震变成了救灾帐篷。“这些人彻底吓坏了,身心俱疲,” Shrestha回忆他第一次见到灾民的情形。

随着营地人数增加,Shrestha帮忙搭建了医疗帐篷。一个儿科医生、牙医、心理医生和他这个外科医生一起照看帐篷。小病在帐篷里治疗,大病则被送往医院。

营地中有150个孩子,其中80个已经在附近一所学校登记读书。在Einhaus团队的协助下,妇女们开始了读写课程,男人们则在申请政府的职业培训。木匠、电工、管道修理工,这些都是震后重建需要的技术工种。

傍晚6点,放学的孩子们簇拥着回到帐篷。Einhaus和她的团队等着为学生发放校服。嬉戏欢笑声回响在整个营地。

这个雨季给营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那就是寻找土地、返回家园、回到他们在喜马拉雅山深处的乐园。

(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