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在京举行,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日报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刘梦阳)“随着时间推移,机器人逐渐能够自我学习、繁衍”;“机器人能把我们释放出来,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随着机器的智能提高,它们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们也不太确定它们学了什么,它们的行为会是什么样子的”……火花迸出的观点交锋持续着,对于每个人而言,机器人都是熟悉而陌生又令人振奋期待的存在,未来的机器人会是怎样的?会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
10月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在京举行,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教授共同分享了现今国内外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探讨机器人与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与机器人制造,以及未来机器人对我们生活影响等多个话题。
10月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在京举行,美国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智能取代人工:机器人可以完成自我繁衍
“有朝一日,机器人终究可以实现自我繁衍”,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利普森教授在他近一小时的分享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论点。
众所周知,具备自我繁衍能力是生物的基本属性之一,机器人又如何能自我进化、繁衍呢?利普森教授的著作《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曾在中国引发研读热潮,这一次,他结合3D打印技术,分享了目前机器人研究对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预判,从而阐释机器人自我进化的可能性。根据利普森教授的观点,未来的3D打印可实现智能化地制造机器人,任何复杂的形状,任何材质的原料,都能用低成本、低能耗随时随地快速完成打印,智能化一体成型。
“我们现在只能打印机器人的身体,未来我们还希望把电池还有这些线路都打印出来,电池的电量和传统电池的电量一样,并且不受限于长宽高,可以打印成任何形状,甚至可以打印人造肌肉。我们可以同时打印不同的细胞,这些物体可以自己生长,可以和自然生产出来的东西一样。并且,这些机器人不是通过工程师编程,它们是自己进行学习。它们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学习。”
10月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在京举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鲁斯教授也在演讲中提到:“我认为通过计算机,实现把机器人还有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我们能真正的引领定制化制造,我们想要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在鲁斯教授的设想中,打印出来的机器人不仅仅拥有计算架构和机械身体,而且还有一个编程环境。这样的一个编程环境是自动形成的,生产形成机器人的机械和电子组件时自动形成这样的计算能力。
机器人与大数据: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就在今年9月,江苏卫视公益闯关节目《芝麻开门》迎来了史上第一位“非人类”挑战选手,它就是百度研发的“小度机器人”,在“不许跳题、不许错”的严酷考验下,回答了电视、音乐、技术、电影等四十个领域的问题,而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幽默能力,调侃节目的主持人,外表呆萌内在强大的表现吸引了众多粉丝。
机器人真的能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吗?
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表示:“对语言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人的理解,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思考。大家看了小度机器人,可以听人的问题,可以去回答。背后是什么,背后就是对语言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形成我们叫‘深度问答技术’。”
从技术层面而言,要实现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要通过对语言中词句篇章结构的划分理解,数据库中各种知识的细分重组,以及彼此之前的逻辑关系的掌握来实现,而要实现对人的理解,则既要对个体建模,也要对群体建模,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制定不同的交互方案。
“如果我们把语言理解能力做得越来越好,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加上我们对人的理解能力,机器可以真的像人一样思考。”
10月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在京举行,三位嘉宾进入讨论环节。
未来生活中的机器人:会比人类更聪明?
不难想象,当机器人能够完成自我繁衍、进化,又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思考能力时,很多伦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三位嘉宾齐聚一堂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未来机器人的智能是否真会超越人类,我们还能不能控制机器人?
利普森教授认为,电脑在某些地方做的比人类好,但有的地方无法那么智能。这种平衡在发生变化,不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可能在很多领域的表现都会比人类出色。
鲁斯教授则表示,在技术文明的历程中,人类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慢慢改进,但我们还没有征服世界,也许在机器人身上,我们能实现超越人类的跨越式发展。
王海峰提出人可以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以及现实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结合起来,综合的理解能力会更强,而这也是未来人们让计算机理解努力的方向。
不少人在想象未来的高智能机器人时,都会联想到英国著名作家玛丽·雪莱的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个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事件。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失控的“机器人”与“造物主”人类之间的伦理纠葛,折射出人性的阴暗面,以及貌似能主宰一切的狂妄强大背后对未知、责任、道德、控制的迷茫与恐惧。
在这一场The BIG Talk的讨论环节中,主持人也问了三位嘉宾是否会担心未来的机器人也变成这样一类“科学怪人”,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行为,从而威胁到人类。
立场迅速地分为两派。王海峰与鲁特教授认为,机器人再智能,也是可以处于人工控制之下的,“最终每一个机器它们都有一个按键,我们可以停止它的执行,如果你要是不喜欢它所做的事情,一按按键就可以”,而利普森教授则对前景不那么乐观,他认为未来机器人一旦可以自我繁衍,谁也无法预判他们在想什么,会做什么,“随着机器智能的提高,它们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们也不太确定它们学了什么,它们的行为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以为可能会有一个键按它,但像互联网一样,有一些东西是很难控制的”。
当话题转换到“未来机器人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的时候,气氛明显轻松起来。两名美国教授都认为,不久后的将来,智能机器人技术将会被率先应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从而造福一些无法自己开车的残障人士、老人等,除了工业工程上的应用外,生活服务型智能机器人将在我们生活中大量普及,比如可以替代看护工、理疗师的伴侣机器人,家政机器人,以及能承担教育功能的机器人老师等等。
目前,我们尚且无法预判未来机器人是否能在某些领域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也无法断定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是不是或多或少一定会给人类带来些许困扰与担忧,但值得展望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只要操作得当,动机纯良,机器人一定可以进化到满足为尽可能多的人造福的期待,重塑人们的未来生活。终有一天,正如鲁斯教授所言,“机器人能把我们从不愿意的事务中释放出来,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
(编辑:信莲)
延伸阅读:
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全文阅读】
初步设想是用机器人去为特定区域消毒并配送物资。亲友可以借助远程操控机器人探视病人,而自己本身不会存在危险……【全文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