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曲阜“华山论剑”:儒学如何助推中国改革

作者:党超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9-09 16:04:50

中外学者曲阜“华山论剑”:儒学如何助推中国改革

“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的主题沙龙9月6日开幕,中外学者曲阜“华山论剑”谈儒学如何助推中国改革。

中国日报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党超峰),9月6日,参加2014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的21个国家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孔子故里曲阜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研讨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之间的关系。

名为“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的主题沙龙当天在孔府西厢院举行。沙龙分两节进行,包括嘉宾发言和专家提问环节。

与会嘉宾作主旨发言之前,沙龙主持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表示,孔子的故里是中国的圣地,“影响中国的儒学从这里发源,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中亚、走向世界、走向今天。” 王学典还称,儒学文化对中国历史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孔子究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绊脚石还是中国文化的功臣,近百年来争议巨大。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作为首位演讲人,一开场便开玩笑称,“孔子有三畏,我有三怕:怕外国学者、怕国内知名学者、尤其怕孔子,所以心里很紧张。”王建明以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个人,他们的观念及行为都不能脱离传统。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党和国家在强调社会主义价值管理建设,在这个建设当中特别强调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明经过半个世纪,中国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一个“和解”,这个“和解”非常积极。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在孔府里面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今改革的关系,非常直观,非常亲切。中国的传统2500年来,从孔子到今天,对中国影响大的当然是儒家传统,这种传统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现在的中国站在了孔子所创立的价值和观念上,其核心便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传统价值观和我们今天创造的价值观之间血脉相连,只有把握儒家精神,才能在今天改革中发挥其内力作用。杨朝明称,处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是儒家历来探讨的主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认为,不管儒学也罢,传统文化也罢,都是多面体。先秦的儒学和秦汉的不一样,秦汉的和宋明的不一样,宋明的和我们后面理解的不一样。不同的时期,帝王、民众、学者、不同的阶级看到的是不同的侧面,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

另外,曲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刚和济宁孔子礼仪文化学校董事长姬长文分别从儒家文化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与企业及组织管理创新角度发表演讲。

在提问环节,有外国专家问到在国际场合,中国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王建民对此表示,中国政府包括中国驻联合国的机构在一些国际争端场合,更多的是强调通过政治对话解决问题,中国一致反对诉诸武力,甚至不太主张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理念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的一个因素。

还有外国专家问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与人生活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对这一问题,杨朝明表示,儒学博大精深,并非一种简单的教条主义,其中一点便是讨论人和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即礼的内在礼仪,孔子认为只要人与人相处必须思考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只有了解儒家的仁爱原则,才能发挥其作用。

“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主题沙龙活动由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山东省政府外事办于9月6日主办。

(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