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紧张现况非史上最糟
在评估中美关系现状时,孙哲指出,两国关系无疑坠入了近年的低点,但现在情况并不比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或2001年中美在南中国海撞机等事件发生后来得更糟。
孙哲分析说,即便危机不断,中美双边关系自1979年建交以来,基本上能够保持平稳的发展。
“你看,炸完以后,很快就是中国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撞机事件以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不错;每次危机过后,大家都很担心,但实际上,中美关系总体上还是趋于稳定。”
在孙哲看来,这是因为中美两国存有基本的互信,双方深知不能把关系搞坏,并且应该跟对方合作、避免危机,才符合本国最大的利益。他认为,中美关系中更大的挑战,是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存在偏差,而两国关系今后是改善还是恶化,关键可能出在第三方的具体问题上。
时殷弘:台海形势已发生微妙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则提醒,中国周边出现紧张,中美出现战略对抗,导致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水涨船高。当前台海形势已发生微妙变化。
他回顾说,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核心幕僚、原驻美代表金溥聪自今年3月返台接任国安会秘书长以来,台湾在东海和南中国海问题上就没做出同中国大陆平行的表态,甚至计划与菲律宾签署渔业协定,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困难增加。
他分析说,倘若中国大陆持续发展,两岸交流增加,西太平洋基本和平,台湾的战略作用就会淡化,对两岸统一问题,美国就没必要、也没力量干预。假如西太平洋局势陷入紧张,台湾距离冲绳那么近,战略作用立即凸显。
也因此,中国大陆应该继续多年来将台湾问题摆在首位,两岸至少完成法理上的统一,大陆完成一大任务,再来解决日本与南中国海问题。“假如没有东海问题,没有南(中国)海问题,台湾的回归、台海的统一,快了。现在有了这两个问题,而且处于严重对抗,那就变了。”
中美实力将定义未来关系
中美矛盾与摩擦不断,同时让外界质疑中国倡议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底会怎样发展下去。
针对习近平提出的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双边关系概念,奥巴马最初并未立即响应,虽然后来基本上接纳了中国的这个说法,但明显回避了“大国”二字。与此同时,中国近来倡导亚洲新安全观、强调亚洲事务应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推进“一路一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交动作,则显示它正在推进“脱美化”的工作。
早前接受本报访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认为,中国业已调整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模式,抛掉了两国通过承认彼此核心利益来避免对抗的原先构想,改以低烈度的广泛对抗和可控斗争来寻求合作的可能。
专家:美国从未认为中国是“战略世界”的大国强国
时殷弘则分析说,现实表明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但美国从未将中国当做“战略世界”的大国强国对待,也不愿给中国应有的战略空间,华盛顿至今没承认北京去年底设立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便是力证之一。
他比喻说,村前有1000亩土地,美国和中国就像村里的大地主和小地主,分别拥有800亩与100亩土地,其余100亩土地则属村里其他人。最近20年,小地主暴富了,于是对大地主说,“多么宽广的土地,容得下我们两个”。大地主马上的反应就是,那你是不是还要我自动把200亩送给你啊?某天,小地主突然树立了一个识别区,大地主就和他摊牌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黎安友则认为,中美两国拥有真正的共同利益,但也存在实质的利益冲突,并且严重缺乏战略互信,这样的局面并不会因为双方的巧言巧语或外交辞令而改变,最终,中美关系的内涵将由它们的实际实力所定义。
他研判,如果中国继续享有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有技巧性地处理其外交关系,那么它的实力将会持续增加。而如果美国维持经济复苏的步伐,取得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识,同时处理好它的对外关系,那么它也能够维持其实力水平。
黎安友说:“两个大国届时将面临各种实力的较量,关键在于如何确保双方的博弈不会失控。”
(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