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0-09 09:58:18

中国日报网10月9日电 年轻人外出务工,年长者留守务农,这似乎成为中国农村目前的普遍现状。不过如今有越来越多留在老家的老年人选择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其他人耕种,靠租金养活自己,其他人则通过租用土地借机扩大农场面积,以此增加收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益处。

报道称,多年来山西省山会村变化不大。全村3000名农民依旧过着春种秋收的日子。当地的住宅仍然是传统的瓷砖屋顶,雕刻着龙头,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郑南达(音译)在山会村附近的农田上劳作了40多年,他一直通过牛拉犁来耕田。如今70岁的他已经不适合继续务农了,而他的几个孩子去城市务工,对耕种根本毫无兴趣。郑南达因此不得不做出改变,他将自己的小份土地租给其他农民,这些人通过现代化设备来耕种。郑南达每年可以借此获得500美元的收入,这便能确保他安逸生活了。“我不会去城市跟我的孩子们一起住,”郑南达说道,“中国有种说法——‘落叶归根’。”

由于年轻人去城市务工,像郑南达这样的小农户纷纷将自己的土地租给他人耕种。这种农业经济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更大的农场实现更高效的耕种,并且赚更多的钱。而那些出租土地的人们则可以自由地前往城市,创造更多生产价值。

51岁的农民郑云寿(音译)称:“如果每个人都耕种,那么每个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土地。而如果十户人家中,只有一户从事农耕,那么他们就可以赚得足够的钱,而其他九户家庭也可以通过在其他地方工作来赚足够的钱。”

郑云寿称自己应该是家中最后的农民了。由于自家土地太少,不到3英亩,务农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个人生活,他不得不花费一半的时间在当地一家煤厂工作。

尽管他的儿子仍在老家居住,但是儿子不喜欢务农,更愿意在建筑工地上操作挖掘机。郑云寿的女儿早已在一个遥远的城市工作,据郑云寿称女儿从事的工作与电脑有关。“农场根本不足以养活我的儿子。”

当这些小户农民退出耕种市场时,27岁的郑成功选择取代他们的位置。20年前他的父亲耕种着一块约2英亩(约0.8公顷)的土地,从那时起,郑先生就和父母通过租用政府和其他农民的土地来扩大成产规模,如今他们管理着160多英亩(约64.7公顷)的土地。

郑成功和父母在大片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和胡萝卜,生意十分兴隆。郑成功在农场投入使用种植机、杀虫剂喷雾器和崭新的红色收割机等先进设备。到了秋天,他会从10个农村雇佣超过100人来收获胡萝卜。通过这种方式,郑成功每年大约可获得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4万元)的收入,随即他又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更多的土地和购买更多的设备。“未来10年里,许多土地将出租给我这样的大农户,”郑成功说道。

许多人纷纷模仿郑成功。过去10年里,59岁的张棉桓将自己的农场扩大了10倍,达到30多英亩(约12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和高粱。当初他每年只能赚3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78元),勉强糊口;而如今他的年收入可以达到9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2万元)。“农民都认为,土地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有更多的钱可以赚,”他说道。

生产方式的转变也给农村家庭带来变化。66岁的郑成生两年前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受重伤,不得不停止耕种。他将土地出租后,收入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子。而他的三个孩子都在城镇工作,儿子住在距离老家比较近的镇上,而女儿们只会在春节期间回来。

“我宁愿我儿子回来。这样他就可以在我身边,”郑成生说:“我和妻子担心我们老了之后孤单,这是村里人们普遍的忧虑。”

报道称,在一些农村,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人口却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村将完全消失。中国人口如此众多,即使城市不断扩大,仍有数亿人留在农村。这意味着,中国的许多地区不会出现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随处可见的超大工业化种植。

高级律师李萍(音译)称:“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也不可能遵循美国模式。(中国)村庄规模将缩小,但是村庄仍将存在。”

山会村的农民们也认为,尽管人口会减少,但是村庄只会变得更加富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郑南达说道,“我们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无论山会村未来发展如何,多数村民仍然对他们相对贫困的过去怀有着一丝念旧之情。

(译者:路晴 编辑:孙若男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