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病”……打开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110余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南京日报》报道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一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许多上网风险之首。
网易科技报道,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微信安全中心近日共同发布了《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中老年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5.6%。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风险花样百出,部分中老年人难以分辨,极易成为受害者。根据调研,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风险包括网络谣言(66.2%)、虚假广告(52.7%)、网络诈骗(37.4%)、低俗色情(29.6%)等。
“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
在网民“小鹿斑比”看来,老年人与子女代际沟通的欠缺,子女忙于工作和养育下一代,疏于与父母沟通,老年人转而向朋友圈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同伴发来的谣言,如同关爱的橄榄枝,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很容易赢得老年人的心理好感。
网民“佛祖心中留”则认为,大部分谣言为了增强可信度,经常伴有“央视报道”“人民日报”等截图,正中老年人容易相信媒体权威的心理。而向子女转发这类信息,几乎处于保护子女的天性,觉得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信息多了解没坏处,希望子女能够多关心身体,老人们无意中也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人民网的一篇评论指出,仔细推究,很多网络谣言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一些“营销号”正是凭借这一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正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文章来源:侨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