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27日电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对人类的贡献最为突出。 据香港《南华早报》24日报道,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称,人工智能可让医疗效果提高30%到40%,而治疗费用减少一半。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中国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稀缺,而城镇由于病患人数多,医疗资源也非常紧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专业医生数为1.8人,而美国为2.56人,澳大利亚为5.1人。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加重了中国医疗系统的负担。
不只是中国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据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最新调查显示,预计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美国医疗行业的市值将达到66亿美元,而在2014年,其市值才为6亿美元。中国于2017年7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总体战略规划中就包括了一项智能医疗战略计划,以此来推动研发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医疗技术。
去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人工智能诊断工具纳入可使用的医疗设备清单中。今年5月,中国又成立国家智能专业医学委员会作为研究、交流以及合作的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智能影像识别、智能药物研发和智能健康管理。
医疗行业尤其适合使用人工智能。比如,医生主要靠感官来获取病人的健康信息。而智能神经网络,比如深度学习,可代替医生进行这项工作。在中国,研究人员已用人工智能扫描眼部,来诊断白内障。
在初创企业中,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处理医学图像,极受追捧。中国知名医院的放射科每天要处理上万张医疗影像。深度学习也用来分析和查找异常现象。在大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的健康部用人工智能分析CT扫描图像;腾讯觅影用人工智能探测早期癌症迹象。此外,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回顾以及运用医学教材中的知识,并且能及时更新有关医学医药数据。也可通过自然语言分析和机器学习,读取并理解成千上万的线上资料和数据,帮助诊断病情和提供治疗方案。
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既价格便宜,又可追踪人们的行为和心率,消费者们开始用它们来监测自己的健康情况。据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Tractica预测,到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1.18亿部增增至4.3亿部。可穿戴设备的增加意味着大量的健康数据可在网上获得,因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测分析可不断监测和提醒用户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保险公司,比如中国平安保险,也开始把穿戴设备纳入其产品当中。
人工智能主要依靠大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中国并不缺少数据,因为它人口多,产生的实时医疗数据多。而且中国在中西结合治疗方面独具特色。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再加上现有的医疗和生物特征数据,中国正在以更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对人们健康情况的不断监测和提醒,也能让人们身体越来越健康。生病的人越来越少,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减少。正如谚语所说,健康之国就是富裕之国。
(编译:蹇莉;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