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30日电 2015年12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悟空”的主要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猴子”果然没有让人失望,终于取回了“真经”。
据俄罗斯卫星网11月30日报道,“悟空”是中国的第一颗天文卫星,它在轨运行的前530天里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括约150万颗25GeV(250亿电子伏特)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报道称,“悟空”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有着显著的提高,拓展了中国观察宇宙的窗口。与此同时,“悟空”还首次直接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1万亿电子伏)处的拐折,该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能量低于1 TeV的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有着关键作用。
消息还指出,卫星的数据显示在~1.4 TeV处存在能谱精细结构,“悟空”目前正在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该精细结构得到确证,将成为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开创性的发现。
(编辑: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