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精准扶贫助力内蒙古全面脱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7-03 13:36:05

中国日报网7月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2日报道,转眼间,内蒙古日报社的斯老师,在内蒙古察尔森化嘎查这个贫穷的村落已度过两个寒暑。

农村的条件与城市当然不一样,斯老师回忆起刚来的第一年,爽朗地笑着说:“那时候的条件不是太好。”他住的土房子“冬天冷、夏天热,热的时候晚上睡不了,冷的时候整个人打哆嗦”。

但也是在这两年里,他眼见村子在快速变化——新修了水泥路,差不多每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村子里一个老旧砖厂改建成了黑木耳菌棒生产基地,去年10月,斯老师搬到基地的房子里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察尔森化嘎查也基本实现全面脱贫。贫困人口从512人减少到只剩下一人。那个人卧病在床,今年被送到了福利院。

斯老师的职业并不是教师,“老师”只是大伙儿对他的尊称。他的本职是内蒙古日报社的高级编辑。内蒙古日报社是察尔森化嘎查的对口帮扶单位,斯老师被报社派到这里。

报道称,他的使命是协调扶贫资金入村,实地与地方干部一起想点子、出主意,带动大家脱贫。第一年,他们推动养羊,当年就有了成果,贫困人口一下减少了400多人,剩下33人。按照中国的标准,年均收入不到2800元人民币就属于贫困人口。

虽说“养羊有成”,但他们总结经验认为,羊养太多了导致草畜不平衡,附近草场不够,不如产业扶贫更靠谱。

经过考察,他们决定以黑木耳当试点。

对于56岁的村民唐山虎来说,他去年被分到的3000根黑木耳菌棒,不仅是个新鲜的东西,更是他们家脱贫的“宝器”。

报道称,别小看这些摆在院子里也占不了多少地方的“小白柱”,唐山虎的3000根菌棒几个月内就长出了300斤黑木耳。按照一斤50元的售价,他收入1.5万元,立即实现脱贫。他们家里墙上新糊的壁纸,就是脱贫带来的变化之一。

记者在察尔森化嘎查随处走动,除了唐山虎以外,也在其他贫困人家的院子里看到一样的黑木耳菌棒。这里的村民性情温和,贫苦户一般汉语说得不流畅,但是拿起院子里的黑木耳菌棒,外人还是能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好奇与期待。

菌棒每根本钱1.8元,贫困户不用掏钱,由内蒙古日报社提供,包括小型灌溉系统,技术指导也一并无偿提供。此外,还有手机微信群,随时提醒养殖户浇水、维护等等。

去年初试点成功后,斯老师开始着手建设黑木耳菌棒产业基地,在自治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子里的老旧砖厂成了现在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也是斯老师的住家兼办公室。

报道称,从外观上看,这个“基地”普普通通,内部设备看似简单,却有专职技术员一年四季驻扎在这里检查维护与传授技术。说到这个技术员,斯老师俏皮地使着眼色低声跟记者说,是他们报社“高薪从东北聘请来的”。

将黑木耳产业引入贫困村,也可见当地扶贫干部的良苦用心。

报道称,这番颇费工夫的精心安排——从最高层定下任务,中央制定政策,到各级机关结合几方面的力量,去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资金与技术,引导他们靠劳动改善生活,并且适应他们的能力与心理。然后将每一个小地方的贫困人口,从几百人减少到几十人,再到零,这个过程,在中国有个说法,叫“精准扶贫”。

察尔森化嘎查是属于内蒙古兴安盟辖下科右中旗的村子。按照官方的形容,科右中旗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之一,也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主要战场。

科右中旗这两年贫困人口以每年数千人的速度在减少,对于2020年达到全面解决贫困问题的目标,他们有相当的信心。

(编辑:黄硕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