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12日电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中国求职者面临形形色色的歧视文章,内容如下:徐桂英女士10年前的第一次求职面试依然令人难忘,现年32岁的徐女士曾经去到山西一家当地的煤矿公司应聘经理助理,但在经理办公室里她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他看着我,问我是否正在申请清洁女工的职位,”徐女士说。“但我还是继续面试了,当然并没有得到这份工作。”回顾这个情节,许女士说,虽然她认为员工的能力比较重要,“但这教会了我外表和表现方式也很重要”。
她后来成为药品销售代表,然后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徐女士的经历在中国并不鲜见,尽管法律禁止就业歧视,但就业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上个月,中国求职季开始,招聘广告引起了中国社交媒体的轩然大波。招聘产品运营人员,但表示不要简历丑的,不要研究生博士生,不要信中医的,原则上不要东北人。当时公司虽然马上发出声明澄清这并非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发布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而他的行为已被解雇。
这个违规的帖子揭示了工作场所歧视的多面性和普遍性,专家认为,雇主与雇员之间权力动态不均衡,政府反歧视法执法不力。今年将有795万毕业生加入劳动力市场,创下了纪录。
根据本周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表示,他们经历了某种形式的歧视,雇主询问了他们的家乡甚至是十二生肖。2007年制定的“中国就业促进法”禁止基于种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农民工身份的歧视,并于2010年正式禁止医疗检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炳奇教授说:“问题在于,即使在这样的歧视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似乎也不会采取强制措施来惩罚公司。求职者当然可以看到这一点,不知道提出投诉是否会产生任何结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助理教授吕积峰表示,受害者可能会私下埋怨,但许多人选择不寻求官方的帮助,他指出,非政府组织统计的数字显示,过去十年来,中国法院已经有不少于90起的就业歧视案件被提交。
熊教授表示,最近的一个案例表明,网上的压力可能会迫使企业改变他们的招聘方式,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受害人站出来,才能看到变化。 “加强执法行动可能只有在政府认为这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