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9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5月8日报道,近日,北京开始针对沿街“开墙打洞”的商店进行整改。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关注到这一现象,并表示北京旧时独特的街头生活正在慢慢消失。
在北京,整改行动正在覆盖大街小巷,因为缺乏正规的建筑许可,一些酒吧和餐厅正在被拆除。
BBC报道称,历史上北京的传统小巷被称为“胡同”,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店和咖啡馆入住胡同,居民们认为“嘈杂”已经侵入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南锣鼓巷,这条胡同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艺术景区发展成了一个载满游客的大巴不断往来的地方,里面遍布着连锁冰激凌和珍珠奶茶。
不过,正如所有对于城市规划的争议一样,这显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BBC也表示,许多人对当前的城市战略感到担忧,为了支持建造大型购物中心而拆除小商店的行为,正在消磨着北京的“灵魂”。
要知道,街角摊贩端上的一碗便宜面条所带来的“生活烟火气”是大型商场无法复刻的。
此次“改造”的另一个因素是针对那些在被“改造”地区奔波和工作的人,这群人通常被称为“外地人”(非北京本地人)。英媒称,在北京正式居住需要“户口”。本次“改造”行动既消除了依靠“现金工作”的外来人口非法滞留本地的情况,也起到了整顿街区的效果。
报道称,早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便着手清理工作,因为既不现代化也不够卫生,那些在街头的食品摊贩被视为是城市的“顽疾”,被要求停业。不过值得深思的是,购物中心遍及世界各地,而一个独特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风格的贡献者并不是购物中心,而是这些正在关门的商店。
(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