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4月4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清明走向高科技文章,内容如下:在中国,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节日被称为“清明节”,传统上的清明节,人们通过将祭品供奉到亲人的坟墓的方式来哀悼亡灵。但近年来,一些人采取了更高科技的作法。
虚拟哀悼
据报道,今年,中国南京的一座墓地已经为时间匮乏的哀悼者提供了特殊服务。如果不能自己亲自去哀悼,就可以雇佣工作人员帮助清理坟墓和花束,还能通过微信应用程序直播观看悼念仪式。许多公墓现在也在网上开设了纪念册,付费客户可以通过燃烧虚拟蜡烛和购买虚拟礼物来进行悼念。
还可以制作嵌在墓碑上的二维码,使用手机扫描代码,就能看到逝者的照片和视频。北京的长庆公墓更进了一步,去掉了真正的坟墓,死者被火化后,他们的骨灰就被放进一个可降解的骨灰盒里。然后给家人一块刻有二维码的牌匾作为一种虚拟的坟墓。
这是中国当局最新的节约空间措施,当局一直在推广火葬和其他埋葬方式。近年来聘请专业的送葬人员也越来越受到不能回国的人的欢迎。
走向绿色
鼓励虚拟哀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能在节日期间减少空气污染。中国人认为,在清明节烧香,香纸和纸制品是尊重死者,并将金钱和其他物品传给已故亲人的一种办法。
在新加坡,有一座佛教寺庙禁止奉献者燃烧“宝箱”——装有纸衣服和奢侈品的大型纸箱。与此同时,在马来西亚,一些商店出售可生物降解的瓮,以取代可能收集雨水和滋生蚊子的正常的瓮。
尽管如此,这并没有阻止一些中国人为了死者而进行的浪费奢侈行为。燃烧纸扎的豪华衣服,手袋,手表和小工具并不少见。今年在马来西亚的一个中国家庭花了3035英镑购买了黄金兰博基尼实物大小的复制品用作供奉。
造纸工匠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接到了“超级自行车,游艇,飞机和自行车”等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