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15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3月14日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4日上午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就”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今年”两会“的最后一场记者会登场了。”质量“压轴,意味深长。
进入会场,记者看到了接待处的三文件,它们分别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有关情况介绍”》,《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情况介绍》,《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每一份文件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记者在法国时,去采访最多的地方,就是巴黎北部欧洲最大的华人商圈。那里有将近2000家华商从事进出口贸易。说句不好听的话,虽然是“最大”,但未必是“最好”。很多产品还是在以“量大价廉”吸引来自欧洲各国的客商,说实话,这些客商虽然量也不小,但是高端客商太少。“价廉物美”从来都是一种理想状态,价廉,质量就不太好说。很多旅行箱,旅行一次就坏了。一个东欧的商人对记者说,他就是看上了中国商品的便宜,至于质量,就不要太在意了。
虽然不少华商努力在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但是,由于“中国造”业已形成的市场印象,价格也上不去,这种努力的坚持就会打折扣了。
当然,这个商圈的产品,也不能代表所有中国出口的产品。
“中国货”的质量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到底能不能提升?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强调,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质量。我们国家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比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工程质量不断好转,环境质量在改善之中,我们进行服务业质量测评,重点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现在我们还有大量的产品走出国外,尤其是高铁、核电,还有一些工程建设走出国外,中国制造应该说是行销全球,说明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
“有喜也有忧”,他认为,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首先是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特别是中高端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至大家说的“海淘”、“海购”、消费外溢。我们有一些商品走到国际先进行列,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服务业稳中有进,但总体上提升还比较缓慢,在某些服务领域,老百姓还是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品牌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现在许多产品是贴牌生产,全世界驰名的大品牌我们国家还比较少。这是从产品的质量状况来分析的。
支树平很坦诚。他表示,从质量发展的环境来看,一些局部地方还不尽如人意。国家整体质量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在一些地方还有差距。有些地方还是更多关注GDP,对质量重视不够,投入也不够,在法规、投入、人才培养上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都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有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有的企业不讲诚信,有时候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来参与竞争,严重的甚至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在局部环境上还是有差距。
中国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这些方面,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现在我们的出口企业每年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甚至受到损害,很大程度上跟我国质量技术基础不强有关系。
但是,他对”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充满信心,他表示,只要把中央关于质量发展的大政方针贯彻好,要把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实好,要把质量提升的具体行动组织好。抓质量的攻关和整治,抓全面质量管理,抓品牌建设,
要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我们的“金字招牌”,把老百姓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我们国货形象树得高高的。
记者认为,如果这个“小目标”实现,“中国制造”的形象能在国际市场得到改变,那么,海外从事进口贸易的华商,就可以借此良机创造自己的品牌,实现转型升级。
(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