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纪录片撰稿人:讲述中国,西方应告别“老三样”

作者:黄培昭 来源:环球时报
2016-03-31 07:49:00

  BBC中国纪录片撰稿人:讲述中国,西方应告别“老三样”

  发布时间:2016-03-31 07:49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黄培昭

BBC中国纪录片撰稿人:讲述中国,西方应告别“老三样”

  

  南街村是讲故事的好地方

  环球时报:能讲讲拍摄中最难忘的事吗?

  伍德:老实说,最使我难忘和感动的,还是接触到的中国人。我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到中国时,就发现中国人很善良,很友好,很容易打交道。这次拍摄过程中,感受更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在广西桂平拍片时,当地人太好了,我坐在车上,后面都会有汽车跟着,问我们需要不需要什么帮助。在安徽歙县,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一个名叫“九月徽州”的小旅馆,店主特别热情,还领着我们看周围的风光,看清澈的小河。如果再去中国的话,我还会去那里。希望有机会再拍中国的故事时,还能见到那些帮助该片摄影、录音的中国人。

  环球时报:您为什么要选择拍摄南街村?

  伍德:其实在整个故事中,南街村并不太重要,我们只是认为那里比较有趣。我认为,南街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那里有移民、劳工。但对西方人来说,南街村是讲故事的一个有趣的好地方。南街村取得过许多成绩,特别是在教育、妇女权益、卫生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相比在南街村,我们在开封、扬州、苏州、无锡等地停留的时间更长。顺便提一下,开封很有趣,有人不理解,问我“你怎么那么喜欢开封?”其实,对我以及其他历史学家来说,开封确实有特色。我1984、1989和1990年去过开封,这次再到那里拍《中华的故事》时,还带着当时买的开封旅游地图,开封电视台的记者见到我的老地图惊讶不已,我则对着老地图说:“开封,我回来了。”

  环球时报:纪录片有一集是《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现在中国又推出“一带一路”。您认为,现在的“丝路”是否会给世界讲述更多中国的故事?

  伍德:2008年我就开始撰写《中华的故事》梗概,拍摄时用较大篇幅谈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今天,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广为人知,丝绸之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肯定,“一带一路”将为相关国家带来更多、更新的精彩故事,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将会从这一倡议中受益。

  环球时报:您是否有拍摄续集的计划?

  伍德:有长远的打算,不过不是现在。中国的故事值得一直讲下去。事实上,最近,我又给BBC文化和音乐等频道拍摄了一些讲述中国专题的短片。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拍摄这一系列纪录片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探险,对今天的中国,我们求知若渴。

  西方理解中国文化存在巨大障碍

  环球时报:常有人用雄狮、熊猫、龙等指代中国,您倾向于哪个?

  伍德:当然是龙,一个伟大的中国,象征符号自然是大大的龙,而不是小小的熊猫。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中国龙的概念根深蒂固。我们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拍摄时,对这一点有着强烈的印象。拥有约4000年历史的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龙头、龙眼、龙身都令人惊叹不已,被命名为“中国龙”,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源头,因此可以说,龙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集中代表。两年前,英国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展览,其中,龙的形象让英国观众称赏不已。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能被西方人更多理解吗?

  伍德:我认为,对中国文化,西方在理解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文字,唯一的办法,是让更多的西方人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现在,英国约有300所学校教授汉语,这样的学校还应更多。汉字很难学,即使是中国的孩子,掌握5000个汉字也并非易事。因此,学习汉语必须下大力气,熟练掌握汉语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

  上一页12下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