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3-25 17:14:00

魏尚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图为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

  中国经济网博鳌3月25日讯(记着陈颐 徐惠喜)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韧性来源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来源于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有比较大的政策空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未来前景非常光明。

  中国经济网记者:结构调整是全球经济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看待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魏尚进:中国过去三十年所进行的改革尽管没有“冠名”为供给侧改革,但都涉及了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除了调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对比重和消费、投资与出口的相对比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要素市场的改革,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可以帮助提高经济的总体生产率。如果这些改革能够做好、做实,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最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

  魏尚进:“十三五规划”中有非常好的举措,例如鼓励创新创业、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进一步建设网络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策。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关键要看这些好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够及时与有效地得以落实。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强的韧性,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你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于哪里,如何用好这一韧性?

  魏尚进:韧性取决于要素市场有多灵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曾经非常灵活,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中国曾经历数次重大调整,如90年代中后期的国企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WTO前后,为准备入世以及入世后进行的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的大规模调整。如此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比较少见的,而中国顺利过渡,没有出现大幅度失业,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是一个重要的“秘密武器”。近年的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明显减低,尤其是2008年实行《劳动合同法》之后,企业的五险一金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另外企业调整员工人数的成本大幅上升,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下降。当然,《劳动合同法》有很多条款对员工的基本权利提供重要保证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其他有些条款可能“超前”了,比如,两期固定期限合同后,雇主必须提供无固定期合同,造成企业雇佣成本增加。如果企业调整员工数量的成本增加过快,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降低,不仅降低企业利润,最终也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中国经济发展要有韧性,要防范高失业风险,恢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是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有比较大的政策空间。我们比较了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税种与税率,清楚地看到五险一金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和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都大于国际样本中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税率还有空间可以下调。再看货币政策工具,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虽然最近几个月有所下调,但还是高于国际样本中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有下调需要的话,还有空间。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亚洲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魏尚进: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继续放缓,主要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以及全球经济低靡等因素影响。同时,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

  由于和亚洲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和生产链关系更加紧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亚洲其他经济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取决于:这些经济体的出口中有多少作为最终消费品在中国消费;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构成出口品的一部分再被出口到其他地区;以及有多少出口品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直接竞争品。简而言之,以中国作为最终出口市场的经济体受影响比较大,例如韩国、马来西亚等;而对于一些生产与中国出口类似产品的直接竞争经济体,例如孟加拉和越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