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博士。中国网 李小华 摄
中国网3月17日讯(记者 李小华)当前,气候变化越发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18%。而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已累计完成节能降耗19.71%,超额完成原定16%的目标,同时超额完成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的目标。
在评价中国节能减排的努力时,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博士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是说到做到的,因为它是经过了多方面反复论证的。”
莫争春今年年初加入这家由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 保尔森创建的美国智库,主要负责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城镇化领域。这家智库致力于通过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加强中美两国关系。莫争春高度肯定中国在大气治理方面的诚意和决心,他说,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而非外界压力。
他说,在2009年前,中国几乎无人公开谈论低碳问题,但哥本哈根大会之后,情况大为改观,低碳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去年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更是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过去中国是关注节能,现在则是采取综合措施,把大气污染治理、民众健康和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这也印证了中国节能的自身驱动力。
莫争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期,恰恰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时机,可以在去产能的大形势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且产能过剩的企业,同时向更清洁、更高效的产业转型。但需防范某些地方政府唯GDP论英雄,而放松节能减排的指标,这样一来,等经济好转进入上行通道以后,会给下一次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不得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