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月31日刊登《中国的超级大国命运中的美元与美分》一文,作者为美国国家利益中心初级研究员凯尔·丘奇曼。
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催生了一大批书籍宣称中国经济模式优越而西方随之衰落。最显著的例子是马丁·雅克的2010年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纪的终结和全球新秩序的诞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孔诰烽在《中国热潮:为什么中国不会统治世界》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来校正这种夸大其词,与之观点类似的书还有沈大伟的《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和乔纳森·芬比的《中国会统治二十一世纪吗?》。
孔诰烽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国发展轨迹的四个流行看法:中国将谋求挑战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主导地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凭借其优越的经济模式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正挑战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中国的快速发展正逆转全球不平等现象。总之,孔诰烽认为,前三个看法并没有现实依据,而最后一个听起来真实可靠。
文章称,关于为什么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孔诰烽的依据很简单,那就是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角色。中国购买美国债券并用美元结算大多数对外贸易,这使美元得以长久稳居全球主导地位。此外,中国利用美国国债来压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而增强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孔诰烽认为,中国由于同美国的地缘政治对立而大量抛售美国债券是“匪夷所思”的。
他强调,假如中国想转变其出口型增长模式——他判断这在近期和中期内不大可能——才会减轻对美国国债的“嗜好”。再者,尽管中国政府正努力使其货币国际化,但在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前,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很小。
从根本上讲,孔诰烽认为,鉴于其在现行体制中的利害关系,中国逃脱不了这个所谓“美元陷阱”,因而不会寻求在地缘政治上挑战美国。
文章称,孔诰烽的确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在他看来,赞誉中国必然会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的观察人士忽视了调整中国经济使之逐渐侧重国内消费这一困难重重却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于中国据说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挑战,孔诰烽的观点是:中国并未挑战这样一个全球自由市场体制,因为它是其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前不久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以及后者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应急储备基金,这些绝不会颠覆布雷顿森林机构,但可能会削弱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