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来闽来泉调研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新的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科技创新作为、新的科技发展思路、新的科技管理机制,围绕服务推动产业企业加快创新转型这一主攻方向,以争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引向深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推动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通过聚焦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制造强市战略,瞄准产业转开升级的瓶颈制约问题,把握好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推动众创示范空间建设发展,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泉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服务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建设,深入推进“泉州制造2025”科技创新引领行动,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九条措施》、《关于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泉州市《实施意见》等省、市各项政策,加快推动产业应用“三个一千”(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一千套“数控一代”装备)推广计划落实到位,致力开发一批智能装备和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一批个性化定制、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组织全行业推广,逐步推动泉州传统制造业由“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迈进,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二)持续抓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泉州政策文件,扎实推进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专利质押融资等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二是持续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探索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及科技奖励评价机制改革,按照新的科技计划管理、生成模式,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申报、评审、认定、奖励等各项工作。三是深入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蓝火计划”,加强转型升级中的“政产学研资介用”融合及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创新政策、创新资源支持。
一是紧紧把握好国家加快实施科技重大工程的战略机遇,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精心编制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全面实施好数字对讲机、装备制造、北斗应用等重大科技专项规划,用足用好国家、省关于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等创新政策,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软件等领域核心技术,积极凝炼推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级重大专项、区域等重大专项计划,争取国家、省的创新资源布局和资金支持。二是创新科技招商工作机制体制,大力开展“三维对接”科技招商活动,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一批运营能力强、创新资源丰富的科技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运营商来泉设立分机构或创办众创空间,力促科技招商在引进大型央企、民企、外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在科技引领产业创新转型中,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扶持,通过先“用”后“引”、以“用”促“引”等有效方式,集中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好泉州智库,为服务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四)积极对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大布点。
一是把申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加快泉州高新区发展的主题主线,进一步完善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分园建设方案,持续培育壮大科技小巨人、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群体,强力打造国家高新区经济增长极。二是主动接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加快推动中关村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来泉州建设海西基地、科技服务产业研究院等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三是大力推行众创融资模式,积极引导运营好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协同各金融部门、类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好省华新创投基金、“数控一代”创业引导基金等,做好企业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担保等各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提供有效科技金融服务。
(五)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一是持续实施“137科技创新平台计划”,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协调好台商、晋江两地加快地面施工建设步伐。二是加快建设丰泽区智能制造研发与创业孵化基地、洛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园、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南安滨江机械装备产业园等数控和智能制造创新园区基地,协调督促各县(市、区)围绕各自产业特色抓紧建设研究院所、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加工制造中心和智能制造众创空间。三是充分发挥“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泉州科技云”、泉州智库、等平台在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优势,持续组织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所、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需求调研,在各行业领域凝练建设了一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开发应用数控和智能制造技术,给予聚焦支持,进而向全行业推广应用,真正服务解决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需求。
(六)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市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制定出台《泉州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抓紧建设“泉州智造2025”众创空间、华侨大学创业园等一批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认定一批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众创示范空间,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新动力。二是成立全市众创空间联盟。支持成立泉州市众创空间联盟,设立众创空间热线电话,增进众创空间之间资源和讯息交流,促进众创空间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检验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建立众创空间山海协作联盟。建立与南平等地建立众创空间山海协作联盟,积极引导两地众创空间、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产业、资源优势,深度开展项目合作和对接,激发两地创新创业活力,共同促进两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七)致力推进农业和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一是紧扣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围绕绿色转型要求,以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育基地建设发展,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十百千万”工程,深化全国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一批初创型、小微型农业企业,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农业生态产业转移,加快农业生态科技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同时,加快军民融合、生态环保、公共管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要惠民领域科技进步,推动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发展健康卫生产业,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一是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贯彻执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高水平建设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加大对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重点环节和电子商务领域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建设微信公众平台,为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三是突出“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专利申请导向,力争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2600 件,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3.2件。
(九)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大力拓展与“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技会展,吸引和利用好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高产业集群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二是加快建设泉州国家创新园、微波国际中以(国际)微波产业园等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着力加强与台湾、香港等地区和独联体、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