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3日讯 2016年1月19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康涛在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康涛表示,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保稳、求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精准施策,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开展“三比一看”活动。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有为适应新常态,推动 “比学赶超”。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9%、11.3%、8.9%、18.5%。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出台稳增长10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等综合措施,以及纺织鞋服、建材水暖等5个行业专项政策,开展政策落实评估、督查和整改。全年兑现扶持资金31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124亿元。突出“一企一策”帮扶。坚持每季度开展“帮扶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活动周,帮助企业化解困难问题。政府主动站台搞促销,组织品牌“境外行”、“海丝行”和建材“中国行”,支持名优地产工业品开拓市场;推广企业“手拉手”活动,对接产能712亿元。强化投资拉动作用。340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1亿元;城市公用设施、水利等七大领域新增投资150亿元。39个项目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6.1亿元支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落实政府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政司银保企全线动员,采取“堵、缓、化”方式,协调解决120多家企业资金链问题,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541亿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加快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出台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系列文件,研究制定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发布“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实施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3项行动。组织“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兑现智能制造扶持资金近1亿元,建成34个(条)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累计引进建设高端科研平台33个。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8家,制修订标准70项,授权专利2万多件。德化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突出培育产业龙头。推动联合石化脱瓶颈、晶安光电(二期)、德润电子等45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1个,新增亿元企业105家、中国驰名商标8件,上榜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企业20家。强化招商选资,参加省民企对接会和“9·8”投洽会,举办央企和外资(台资)专场招商会,共对接项目277个,总投资2814亿元。中化乙烯、莲花汽车、富德新型能源化工等重特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11.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新增远洋渔船21艘,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8家,动工建设市区标准化中心粮库。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新增耕地流转3万亩。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485个项目完成投资744亿元。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电商交易额超1900亿元、增长35%,快递业务量增长45%,获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德化电商园、安溪弘桥智谷入选国家电商示范基地。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成投用。全市接待游客5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6.9%。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个,孵化“双创”企业626家、项目1080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网商虚拟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1700多家。强化人才支撑。深入推进“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实施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多名。出台县域经济特色人才评价办法,评审特色人才500多名。
致力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恒丰、广发银行泉州分行开业。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实现直接融资158亿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10家,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交易额达180亿元。实体金融成效凸显,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429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提高到35.1%;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导入企业14.8万家,授信280多亿元。对台对外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率先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深入实施“民综”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主题改革。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推出PPP项目90个、总投资1050亿元。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集群注册,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家。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出台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海丝”亚洲艺术公园开园,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我市。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举措108项,实现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131亿美元。泉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63.6万人次,完成港口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201万标箱,泉金航线运送旅客12万人次。
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深化“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467个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编制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规全覆盖。深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大提升工程”,泉州湾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国道324线丰洛段改造工程等建成通车,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厦沙高速泉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开工建设,刺桐大桥取消收费。进一步规范优化环湾公交线网,投用新能源公交车248辆,着手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出台实施城市交通秩序、卫生保洁、集贸市场、占道经营等四个管理规则,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化常态化。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晋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推进,石狮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21个省市级试点小城镇实施项目641个、完成投资351亿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77万张。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新建改造市政提升“五千工程”883公里,建成江滨北路亲水慢道,启动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171个、美丽乡村示范(宜居)村32个、美丽乡村景观带9条。拆除改造石结构房屋2914万平方米,拆除“两违” 建筑581万平方米。完成公路安保工程371公里,建设升级农村配电网2038公里。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彭村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动工建设,农村8.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实施精准扶贫,全市减贫5.4万人,造福工程搬迁1.7万人。
注重惠民利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42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8%,3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新增养老床位5980张,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个、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20个,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老龄、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救助困难群众46万人,惠及低保对象13.4万人,泉港“救急难”工作列入全国综合试点。全市慈善机构增加善款近9亿元。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转换通道,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7万套,新增配租配售1.7万套。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全年投放77亿元。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新扩容城镇中小学学位2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35.4万人,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建成泉州特教学校扩建项目和20个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衔接,建成福大泉港石化学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出台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的实施意见,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000张,市中医联合医院、永春县医院新院等完成整体搬迁,颐和医院奠基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有效防控重点传染病。计生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实施方案,扶持建设21个重点区域非遗展示馆、25个传习所、25个重点传承项目,完成17个传统工艺美术濒危艺种的抢救保护任务。惠安、德化分别荣获世界石雕之都、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四大公共文化中心开工建设。获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圆满完成第一届全国青运会泉州赛区各项工作,成功举办市第十届运动会。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通过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考核验收。173个重点流域、跨境流域污染整治项目完成投资17.7亿元,第二批小流域“赛水质”活动整治河道55公里,晋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实现建陶业LNG替代和饰面石材矿山开采全行业退出,完成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淘汰任务,中心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攻坚,关闭拆除禁养区生猪养殖场1995家。完成植树造林12.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4万亩、矿山整治恢复370万平方米。桃溪流域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深化平安泉州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切实做好信访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议案的决议,大力治理“餐桌污染”。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危化、交通、消防等领域隐患整治,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通过全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考核评估。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民族宗教、统计、物价、外事侨务、地震、气象、方志、档案以及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切实转变作风,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市委全面推进法治泉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被赋予地方立法权,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府院联系机制不断完善,顺利完成“六五”普法规划。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配合市人大依法履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支持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深化重大事项事前协商,办理政协提案53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公布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责任清单、内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办事难、办证难”专项整治,推进审批服务提速,复杂事项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35%以内。加强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强化效能督查、政务督查,严肃查处“庸、懒、散”行为,加大对失职渎职的追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