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期待中国国家治理更上层楼

作者:程云杰 来源:新华社
2016-03-01 00:00:00

  新华社北京2月29日电(记者程云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29日在京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国家治理绩效显著提高,未来五年,经济发展中的绿色指标将更具约束力,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胡鞍钢说,对“五年规划”目标落实情况的考察是衡量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据。

  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评估,“十二五”规划所列出的24个量化指标的总体完成率高达96分左右,明显高于“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完成率86.4分。过去五年,只有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没有实现2.2%的预期性目标,仅为2.1%,其它均已完成,并且超额完成率达85.7%,远远高于“十一五”期间的超额完成率62.5%。

  胡鞍钢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和综合国力都上了大台阶,在这期间,中国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五年规划本质上都是要实现长远绿色发展,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建立起一个有效互动的激励机制,中国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要让社会各界都更关心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不仅为子孙后代做出贡献,也可以将中国经验分享给世界其它国家。

  在此间举行的“展望十三五:2016全球热点观察”活动上,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说,“2016年不仅是很多国家落实承诺的开局之年,也是至关重要的实施年。我们希望看到各个国家、政府、公司和城市能够在2016年切实落实他们的承诺,完成关键的转折。这些转折将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的努力格外值得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领导层对于环境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执行力度很大,方法也非常正确,比如加强了法治,出台了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并且对行政官员的环境保护责任给予了更严厉的问责,增强了大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但是对环境的治理也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不能指望未来五年什么污染问题都解决了,其它国家的经验显示大气污染从发现到治理大概需要10年20年,水污染可能得需要30年,而土壤污染得需要30、50乃至100年,所以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期待马上就好,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她说。

  巴布纳指出,传统上人们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不能兼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能兼顾环境保护的发展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能提出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发展目标是非常明智的。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教授易定红认为,发展绿色经济,原来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企业要被淘汰,绿色就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究竟什么是绿色就业技能,什么是绿色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大研究和创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在讨论时指出,“十三五”期间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米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米的”增长模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去杠杆和深化改革来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哲根·康拉德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水、能源以及某些稀有资源以合理的价格被提供到市场上,但是政府监管对于经济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