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9日讯 谈到新药审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今日表示,药品审评积压最高时曾达到3.2万件,现在药品积压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在岗人数仅有130人,最近三年一线评审员流失1/3。
毕井泉说,药品审评积压确实是食药总局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我们的药品审评积压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32000多件。从前年年底开始,食药总局着手研究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去年8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改革的文件,提出了提高药品审评审批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试点,简化药品审评的程序,加快药品审评的速度,提高药品审评的效力。这些改革措施现在都在推进的过程中。
药品审批时间肯定比以前有所缩短。去年药品审评中心审评完成的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90%,现在药品积压的数量大幅度下降。我们对药品临床的审批,新药由过去Ⅲ期临床要审批3次,现在审批一次,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临床都通过会议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如果同意就进入到下一阶段。对仿制药的临床试验申请,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药品审批的效率。
毕井泉表示,在优先审批审评的意见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审评方与申请方各方的责任,对这些药品的受理、审评、检验、现场核查都规定了明确的时限,对需要补充的资料要一次性告知,对于申报资料存在真实性问题的,也规定了一些惩罚的措施。
毕井泉说,这对我们药品审评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药品评审中心的审评人员总数量5000多人,中国现在药品审评中心实际在岗的人数也就130多人,而且现在我们的骨干流失比较多,最近这三年我们在第一线的评审员流失了1/3,到企业去他们的工资收入大体上相当于现在在药品评审中心评审员工资收入的10倍。
毕井泉说:“我们的药品评审中心审评的是全球高科技的企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招得进来一流的科学家,特别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来主导新药上市的审评。而且我们的审评人员也要与人口大国、消费大国、制药大国相称,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而是全球的企业,而且是全球的高科技企业。国务院已经明确我们要研究制定政策,要使得这些审评人员能够招得进、留得住,我们正在研究改革药品审评的制度以及药品审评机构的体制方案,要通过药品审评体制的改革,保障审评药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有效。”
“当然,如果像美国的FDA那样把审评中心扩大到5000人,说句老实话,我还不敢设想,即使能给我们1000—2000人也要逐步扩大。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药品审评效率低的矛盾,确实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毕井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