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有利位置,主要大国纷纷进行各种战略体制和政策的变革、调整。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在此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使本国综合国力具备越发坚实基础,主要大国纷纷进行各种战略体制和政策的变革、调整,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有利位置。
美国:竭力维护“全球领导力”
2016年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了他在任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除了总结过去7年的成绩和经验,奥巴马还着重谈及“美国的未来”。
奥巴马提出了“无论谁担任下一届总统,无论谁掌控国会,都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涉及经济、技术、国家安全和政治发展等四个领域。
奥巴马给出的药方是,首先,重视在新经济中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保障,为此加强教育和公共福利支出;其次,让新科技为人类自身效力而不是令之起反作用;第三,保障本国安全,并在不充当世界警察的情况下引领整个世界;最后,促使政治反映本国的进步而非缺点,为此需要改变选举体制,更好地弥合党派间的积怨和猜疑。
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长银看来,奥巴马从长远考虑提出这些问题,对于指引美国今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未来”颇具深意。
徐长银注意到,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八次提到“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强调美国“仍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也表露出维持霸权力不从心的迹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甄炳禧指出,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仍是西方主要经济体中修复能力最强和前景最好的经济体,美国超强地位难以撼动。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放言,“美国世纪”将持续到21世纪中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言之凿凿:2030年前,美国的地位被另一个全球性大国所取代,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出现,这种可能性看来极低;尽管美国与崛起大国相比势必衰落,但2030年美国极有可能保持“诸强中的第一”地位。而从趋势看,美国相对衰落不可逆转,是中外专家学者的共识。
反映在外交上,美国全力维持全球领导力的焦灼感明显。近来美国在东北亚动作频频,引发地区局势紧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袁征认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一个重心(亚太)两个重点(欧洲和中东)”的基本特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欧洲和中东的局势牵扯了美国的精力。
他认为,对于东北亚,奥巴马政府早就对通过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外交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不抱期望了。朝鲜当前的行为则给了美国机会,美国企图借机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关系。
“在朝鲜问题上,形成了以中俄为一方、美日为另一方的局面,双方既有共同利益点,也有不同利益,但总体上保持适度的局势紧张对美国是有利的。虽然现在有剑拔弩张的架势,但综合分析形成热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说。
受访专家认为,在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框架下,美国同样是把南海作为一个抓手,通过制造一定的紧张度,一方面离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制造一种紧迫感和恐惧感,使地区国家拉住美国不放。总体上中美在南海的竞争、博弈在加剧。
专家强调,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美国在战略重心东移亚太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会因为大选年改变。只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情况牵制了美国。由于乌克兰危机,美俄关系恶化了,美俄博弈从欧洲扩展到了中东。但这种结果其实也是美国选择的,虽然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出乎美国的意料。美国的收获,一是割裂了欧俄关系,二是再次让其主导的北约焕发了活力,同时拉近了大西洋两岸关系。
中东对于美国,重要程度与从前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受访专家指出,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是收缩的。真正让美国产生危机感的不是“伊斯兰国”,也不是难民危机,而是巴黎遭遇的恐怖袭击,以及俄罗斯军事强力介入叙利亚危机。美国国内的压力增大,担心丧失对中东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刘飞涛也认为,2016年是奥巴马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选举年,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政策,都会以稳为主。总体上在特定地区既制造一定的紧张,又不希望局势失控。
此外,受访专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前景也会给其内外政策带来影响。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0.7%,低于前一季度2%的增速,显示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
2015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2.4%,增速与2014年一致。数字低于预期,说明之前的估计过于乐观了。2月中旬发布的美联储1月26日至27日的会议纪要显示,大多数人同意,美国经济前景已变得阴云密布和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