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古关系恐难“一笑泯恩仇”

作者:严谨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6-02-26 00:00:00

  美在对古关系中虽主动抛出橄榄枝,但无论怎样调整政策、改变策略,其输出美式民主、颠覆古共政权,最终促使古“变色”的终极目标始终如一。而古对美惯用的“表面接触,暗地遏制”的套路心知肚明,对美防范丝毫未减少,坚决抵制任何国家干涉古内政

美古关系恐难“一笑泯恩仇”

  “我将直面分歧,下个月到访古巴,努力改善古巴民众生活”——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宣布将于3月访问古巴,他将成为88年来首位任内踏上“加勒比明珠”的美国总统。

  作为奥巴马任内的最后一份“外交遗产”,此行访古对美古关系的实质改善能有多少?“橄榄枝”的背后又有几分真情?几分假意?

  暗中筹备访古达一年之久

  奥巴马访古看似临时起意,实则谋划和铺垫已久。此前白宫曾数度释放奥巴马访古信号。2015年5月法国总统奥朗德捷足先登,借美古破冰的东风,成为首个访古的西方国家元首,抢足奥巴马风头。当时白宫被问及是否会“步奥朗德后尘”时酸溜溜地回应,“不排除一年内成行”。去年12月14日,美古关系正常化一周年之际,奥巴马明确表态希望在离任前访古,但前提是“时机正确”。今年以来,奥巴马阁僚、对古谈判操盘手本·罗兹数次敲边鼓,称为确保美古关系“不可逆转”,白宫将于“数月内”决定奥巴马访古能否成行。不难发现,两国为此次“百年相会”或暗中筹备一年之久。

  诚如奥巴马所言,时机和氛围对任何国家的“首脑外交”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这两个敌对超过半世纪的夙敌来说,更是缺一不可。自2014年底以来,美古就驶入关系正常化的“快车道”。去年4月,奥巴马和劳尔·卡斯特罗在美洲峰会实现历史性会晤;5月底,美国将古巴从“支恐名单”移除;7月和8月,双方先后恢复外交关系、互设使馆,实现外长互访;11月,两国恢复直邮。今年2月,美古签署商业直航协议。美国商务部、农业部、交通部等部长,多名州长,议员代表团及宗教、商界、文艺界代表陆续赴古考察合作。

  一年多来,双方你来我往,互动不断,都在为奥巴马访古营造氛围,创造机会。毫无疑问,这一热场已久的“压轴戏”必定将持续解冻乃至升温的两国关系推向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不过对美古而言,寄希望于一次高访实现“化敌为友”,恐怕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般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景。

  废除对古制裁相关法案尚无实质性突破

  美古能够促成奥巴马此行,很大程度上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

  从美国方面看,奥巴马有三重考虑。一是“刷政绩”、“拼遗产”。奥巴马八年执政,政绩忧喜参半。中期选举惨败后,国会被共和党把持,奥巴马在内政方面提前进入“跛脚”模式,再难有建树。外交上看似风生水起,实则“大老虎”横行霸道,“小苍蝇”作怪不止。持续发酵的中东乱局、起伏不定的美俄关系都成为奥巴马外交“负资产”。相比之下,“接触外交”成绩喜人,美古关系正常化与伊朗核协议的达成无疑是两大亮点。1月13日,奥巴马在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浓墨谈及美古关系,宣示其“终结冷战残余”的坚定决心,情深意切,言之凿凿,俨然视之为执政八年来最耀眼政绩。奥巴马趁大选尚未进入高潮时出访古巴,大打“古巴牌”,既可证明其在外交方面仍有所作为,强力推进既有战略,又能将“终结冷战”的历史功绩归为己有。此外,当前正值美重返拉美关键阶段,访古有利于美国巩固拉美“后院”,进一步夯实其外交全球布局,为下届政府留下丰厚的“政治遗产”。

  二是抬拉民主党选情。目前,美国大选党内初选激战正酣。共和、民主两党围绕美古关系、移民政策等议题激烈交锋。共和党主张“遏制”和“敌对”的强硬政策,认为奥巴马所谓的“接触”战略的本质是不折不扣的“绥靖主义”。选情看好的两名古巴裔共和党候选人马克·卢比奥和泰德·克鲁兹对奥巴马访古均持不同程度的反对:卢比奥强烈抨击古人权问题,直言“若当选总统绝不访古”;克鲁兹虽态度较为委婉,但也表示“遗憾”,指责奥巴马“妥协、软弱、无能”。

  民主党则主张放弃孤立政策,转而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接触并改造古巴。实际上,多个最新民调均显示,包括古裔选民在内的美国主流民意高度支持改善美古关系。3月15日,两党将在“票仓”佛罗里达州举行初选,古裔和拉美裔选民对选情举足轻重。奥巴马此前通过行政命令推行重大移民改革,又在此关键节点访古,主动释放善意,亲近拉美裔选民,在鼓吹本党政绩的同时,又直指共和党政策软肋,将对未来民主党籍候选人吸引拉美裔选民的选票大大利好。

  三是迫使美国国会让步。回顾美古关系近一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法律框架内的整体制裁和行政命令下的局部“特赦”构成了奥巴马政府对古政策的最大特色。横亘美古的最大障碍——废除对古制裁相关法案尚无任何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在美国,政策转向带来的益处须远大于弊端方能得到足够的政治支持。换言之,美国的政治体制对变革较为抵触,反对者拥有诸多“否决点”以扼杀不喜欢的新提议。再适逢奥巴马行将离任,手中政治资本捉襟见肘,欲推动解除对古制裁的法案闯关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可谓难上加难。所以,奥巴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撇开国会发挥“首脑外交”的优势,深度热络两国关系,带动民间交往,引爆美国民众的“古巴情节”,自下而上、由外及内地迫使共和党议员倾听民意,倒逼国会主动寻求解决古巴问题。

  古巴正值“关键敏感期”

  从古巴方面看,欢迎奥巴马来访也有几重考虑:一是借此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长期以来,美对古封锁政策导致其经济发展停滞、外交空间紧缩、民生凋敝,成为制约古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当前,古经济模式“更新”进入“深水区”,对美及西方国家资金、技术和能源的需求愈加迫切。2月16日,古外贸外资部部长马尔米耶卡表态,希望每年吸引2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毫无疑问,奥巴马此访必将怀揣“经济大礼包”,加快古美关系正常化,为古改革和发展赢得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二是为美古关系定调。当前,古巴正值最高权力更迭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劳尔主席已明确表示将于2018年彻底移交最高权力。近日又借会见乌拉圭前总统穆希卡再次表达交权决心。此外,举世瞩目的古共“七大”开幕在即。会议将总结近年来古内政外交得失成败,讨论“古巴模式”理论化、干部队伍年轻化及美古关系正常化等重大议题。劳尔在“七大”前隆重接待奥巴马,旨在巩固美古已有成果,同时在交权前为经济模式更新和缓和美古关系内外两个大局定下基调,指明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美古关系“破”易“立”难

  冷战时期,古巴是美苏对抗的“桥头堡”。1962年的导弹危机几乎使两个核大国在此迎头相撞。时过境迁,美古已成功复交,奥巴马也即将踏上古巴土地。但两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正常化任重道远。

  其实,即便奥巴马访古取得圆满成功,两国间深层分歧仍然存在,互信依旧缺乏,意识形态的分歧终究难以弥合。

  早在2014年底,奥巴马宣布开启关系正常化进程时就曾指出,“美国孤立古巴的政策是失败的,没有达到目的”。这一表态侧面透露出,美调整对古政策旨在达成所谓“既定目标”。日前,白宫屡次强调奥巴马访古期间将会见包括异见人士、反卡组织和公民团体在内的各界民众,力促古改善人权状况。“白衣女士”、“古巴爱国联盟”等古人权组织也与美遥相呼应,敦促奥巴马“谴责古共对异见人士的镇压”、“迫使古赦免政治犯”。不难发现,美在对古关系中虽主动抛出橄榄枝,但无论怎样调整政策、改变策略,其输出美式民主、颠覆古共政权,最终促使古“变色”的终极目标始终如一。而古对美惯用的“表面接触,暗地遏制”的套路心知肚明,对美防范丝毫未减少,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抵御美“和平演变”的决心也丝毫未动摇。古外交部在对奥巴马来访表示欢迎的同时,着重强调“依据《联合国宪章》和《拉共体宣言》的原则”,坚决抵制任何国家干涉古内政。

  奥巴马访古尚未成行,已火花四溅。正如俄新社评论,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国家绝无可能短时间内握手言和。

  长期来看,美古关系也有诸多挑战。如上文所言,共和党多位热门竞选人均对美古缓和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古裔竞选人马克·卢比奥屡次表达强烈不满,指责奥巴马是“最糟糕的谈判者”,并在《纽约时报》撰写评论抨击美古缓和是奥巴马与古巴“浮士德式”的交易,认为只有古共会从中受益,普通人民将一无所获。尽管竞选人普遍在外交政策上夸张作势,但其竞选承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执政思路。可以预测,倘若共和党2017年上台执政,其对古政策很可能比奥巴马政府更趋强硬。反观民主党,希拉里已表态支持奥巴马调整对古政策,甚至明确呼吁国会取消对古制裁。但未来的民主党总统接下来还要面临归还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商谈制裁赔偿等问题,这些问题均费时费力、难以解决,势必将影响到未来总统对发展美古关系的热情和重视程度。

  俗话说“破”易“立”难,美古结束敌对关系或许并非难事,但转变和放弃陈腐的冷战思维,采取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正能量思维,恐非一朝一夕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美国和古巴注定需“上下求索”,甚至花费数代人的努力和心血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特约撰稿 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