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5日讯 “我们的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绝不能走“摊大饼”的老路,只能立足于贵州山地的实际,体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走“蒸小笼、串珍珠”的组团式发展的新路,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的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设了一批旅游小镇、白酒小镇、茶叶小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实现了各类特色小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日,贵州省发改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贵州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介绍了贵州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
张美钧表示,贵州省把改革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二是加强制度设计,制定了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10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共下发195项县级经济管理的权限。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千名干部助阵工程,通过“学、帮、带”提高小城镇干部的工作能力,与高校、职校进行合作,订单培养示范小城镇建设紧缺人才。四是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城镇周边村庄整合归并,优化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金、外部帮扶的资源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个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镇村联动的发展模式。推进小城镇“8+×”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6+X”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小城镇。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全力打造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乡镇,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基本要求,推动“一镇一风貌、一镇一主业”的建设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小康小城镇,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的进程。
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贵州省始终把小城镇作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推动小城镇人口集聚。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城镇规模不断壮大,吸纳人口就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贵州省把提高综合城镇能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至2015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00亿元,建成“8+×”项目4000多个,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或是国省干线联络线进行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
三是城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贵州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镇域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劲引擎。2013-2014年,全省示范小城镇工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8.5%、21.4%、12.4%和39%。在“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紧紧围绕特色来打造小城镇的升级版,主要依托“五大新型产业”和贵州特色的“六张名片”。重点创建一批更具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山地特色和产业特点的特色小城镇,带动全省1262个乡镇同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