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4日讯 据德国媒体2月23日报道,在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诺“我们能搞定(难民问题)”六个月后的今天,德国的难民住宿问题仍旧十分棘手。但在杜塞尔多夫,一个为难民而定制的住宿项目却卓有成效。
一位名为Miriam Koch的难民表示:“在这里,我们至少还有一些私人空间。”在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为难民而定制的住宿项目展示了难民是如何在“杜塞尔多夫模式”下生活的:难民住在板间房或别的建筑内,特别之处在于房内设计;每个单独的房间里住两个人,或是几个相连的房间里住一户人。每20名难民共用一个过道,类似于形成了一个住房小单元,他们共用一个厨房、一个盥洗室和别的卫生设备。Koch表示:“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有门可以关了。”
但在几个月前的难民潮高峰时期,情况和现在是大不相同的。2015年10月,在杜塞尔多夫暂住在帐篷和体育馆内的难民人数超过1300,在11月仍超过1200,在12月减少为620,而到了2016年1月则跌至只有263。2016年初始,这座城市就接纳了约5000名难民。值得一提的是,约1600名难民居住在国家提供的住房设施内,不再有难民被安置在帐篷内,而居住在像体育馆和学校这些应急场所内的难民仅有263名。在机场、酒店、公寓房和板间房内则分别住有约600、520、2900和1700名难民。
但并不是每个乡镇都有如此多的经济手段去建造房子的。因此,不同地区为解决难民住宿问题而采取的方法也是各异的,具体还应根据现实情况、经济状况和当地的住房市场状况而定。在许多地方比如说科隆,体育馆还是被用于安置难民。2015年12月初,北威州内共7000座学校建筑和体育馆中有270座被暂时用于安置难民,而现在这个数字还进一步攀升。据北威州体育协会估计,约有400个体育馆被用于安置难民。北威州城乡联盟的Andreas Wohland承认:“没有体育馆的话,我们根本应付不来,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的城市和乡镇地区。”他认为,社区为接纳难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社区避免了难民没有住处的情况的发生,这意味着所有的难民都能住在室内且能吃上一顿热饭菜。”(黎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