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被认为是德国和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成功保证。但有一点始终是清楚的:中国的经济繁荣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中国经济也必然要接受全球现实。现在这种“新常态”进程已然可见,一些评论员便误以为中国经济繁荣的终点已近在咫尺。然而,在经济增速仍维持在6%以上的情况下,这些感到过度悲观的人对形势的评估不够充分。从三方面看,中国经济仍有光明前景。
据德国《商报》网站2月18日报道,中国经济数据实际上好于以相对增长为基础进行的推测。尽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低于此前25年,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绝对增长规模仍与过去几年相似。只要这一点不发生改变,中国就仍是全球的增长引擎。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数据令人相当满意。
中国市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所有描绘最悲观景象的人必须自问:替代选项在哪里?在巴西、俄罗斯,还是印度?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单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就无与伦比。正因如此,中国市场将依旧提供其他地方都没有的机遇。
很多行业具有巨大潜力,当然并非均衡。近年来,中国的淘金热潮给几乎所有行业都带去了大笔赢利。这在新常态之下大概不会再以相同的程度发生。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并进一步明确未来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因此,在华投资的差异化将变得更加明显。
在分析中国经济时,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埃哈德所说的“经济学有一半是心理学”这句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指导意义。中国经济正在变换步法——从国家投资转向消费。中国政府正在推进走向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们会成功吗?德国永恒力集团董事会主席汉斯-格奥尔格·弗赖表示对此有信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8日发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文章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原文编译如下:
有一种担忧情绪正在全球市场蔓延:一场发生在中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扩散至全球范围,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
这种中国崩溃论描绘了如下场景:由于中国经济放缓,2008年以后因经济刺激项目产生的大量债务成为坏账。试图挽救经济的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大幅贬值,希望以此推动贸易。企业和家庭争抢着将手中的现金和存款兑换成外币,迫使政府动用3.3万亿美元的储备保卫人民币。人们对金融体系失去信心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停滞。
这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效应。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铁矿石、铜和机床市场。苹果、宝马、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的盈利都会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国将会陷入衰退。尽管这种关于中国危机的说法听上去貌似有理,但是它并不会发生。对此,有三个简单的理由。
首先,北京没有理由突然让人民币贬值。当前是全球贸易减速时期,中国经济正在赢得市场份额。去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创下60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此外,如果中国真的要让人民币贬值,那么越南和泰国这些竞争对手会迅速让各自的货币贬值。中国从货币贬值中获得的积极影响将非常有限。
第二,中国的金融部门实际上依然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因此,中国不可能出现巨额的资本外流。诚然,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使其成为可用于政府间交易的官方货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跨境资本活动的管制会放松。
根据计算,因为“热钱”的流出,中国央行的货币储备已经流失了5000亿美元。但是,案例研究显示,这些外流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家庭导致的,因为家庭没有能力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交易;也不是外国公司造成的,它们受到了严厉的政府管制。
因此,投机者最有可能是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大型国内实体。目前的反腐运动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这种行为上,从而减少这种类型的资本外流。
第三,一场金融体系崩溃是不现实的。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债务已经达到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0%至300%的非常危险的水平。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个经济体进入一场金融危机的临界点。
但是,中国的高存款率不仅支持并且要求一个更高的负债率。真实的储蓄率约为产出的38%,低于政府统计数据所报告的45%,但仍远高于美国的15%和日本的25%。
中国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目前相当于GDP的15%——过低。这一债务还有足够的上升空间来帮助地方政府和清偿亏损的国有企业的债务。
现实中,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痛苦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将导致中国经济减速,并令一些银行贷款注销,但是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中国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2016年的下半年降至约6.5%的低点,然后开始逐步回升。
外媒称,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上涨,在本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为主的背景下,该消息对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是个令人鼓舞的迹象。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8日报道,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1.8%,去年12月同比上涨1.6%。不过,该指数仍落后于北京方面“3%左右”的目标。
报道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通常被认为是中期通胀的代表,该指数仍停留在负值区间,但下降速度有所放慢。
1月PPI同比下跌5.3%,跌速比去年12月的负5.9%有所放缓。自2012年3月起,中国PPI一直停留在负值区间,去年8月起连续5个月位于负5.9%的低点。
报道称,在此次数据发布前,澳新银行经济学家表示,他们预计1月通胀将回暖,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此外,他们预计商品价格走低也会对CPI造成影响。
另据路透社2月18日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1月CPI同比上涨1.8%,创五个月新高;PPI同比下跌5.3%,降幅为7个月来最小。
报道称,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胡艳妮说:“CPI继续回升,其中食品价格回升加快是主因。2月恰逢春节假期,食品价格迎来高潮。与去年相比,今年食品价格上涨明显,特别是蔬菜价格,受季节性和寒流的双重因素影响;同时,猪肉价格也一改去年回落走势,继续温和回升。”
“预计2月食品价格将明显回升,2月CPI同比上涨2%,环比上涨1.4个百分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很可能将成为全年的高点。”
这名分析师说:“伴随货币供给扩大,通缩风险将降低。在过剩行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工业产品价格有望得到支撑,PPI未来反弹趋势确立。”
路透社2月18日还报道称,由于食品价格上涨,1月中国的CPI加速上升。
报道称,分析人士称,CPI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在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之前出现4.1%的季节性上涨,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和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有任何明显的改善。
非食品类消费价格涨幅保持温和,1月同比增长1.2%,环比仅有轻微增长。
报道称,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强劲,但分析师一直在密切关注,看看今年工资和收入增长是否会开始受到工业部门低迷和全球贸易疲软的更强烈影响。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8日报道,中国1月CPI小幅上升,受春节假日前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但经济学家称,通胀率上升趋势可能不会持久,因为产能过剩问题仍对经济构成压力。
报道称,虽然1月CPI出现上升,但物价压力依然疲软,通货紧缩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风险。中国正努力摆脱房地产业库存积压、债务水平高企和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称,主要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他表示,国内需求疲弱,中国需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报道称,1月CPI上涨主要受到猪肉价格出现两位数同比涨幅的推动。猪肉是中国的主要食用肉类,也是春节假期(本月结束)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国家统计局经济学家余秋梅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受强寒潮天气影响,蔬菜和水果价格也有所上涨。
CPI指数不高让决策者有更多空间进一步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经济学家称,他们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降息降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