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第四次工业革命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2-22 00:00:00

  各国积极制定国家策略

  2015年4月,由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和联邦教育科研部牵头,一个横跨政治、经济、科学和工会各界的“工业4.0共同平台”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工业4.0成为德国国家战略。德国成立了5个工作组分别研究标准、工作、安全、法律和科研五大方向,并提出政策或科学建议。

  德国联邦政府在其数字化战略中确定了工业4.0主要扶持的领域,包括自动化技术、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微电子等。“工业4.0共同平台”则于去年底发布了德国工业4.0实施战略,为相关科技设定了5个核心主题:一是价值链的水平整合。侧重供应商、中小企业、制造行业等不同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二是整个产品周期的端对端工程设计。在产品的生命链条上,每个环节都要实现集成。三是垂直整合与网络化生产。实施关键是可适应性和生产安全,这需要对零部件和软件系统进一步开发,比如建立传感器网络和进行预测式分析等。四是建立与工业4.0相应的社会网络。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除了改善培训和继续学习,还要引入人机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五是跨界技术的继续研发,包括网络通讯、宽带网、云计算、数据分析、互联网安全、安全终端和机机对话方案等。实施战略强调,工业4.0涉及行业和部门众多,难以进行准确定义。因此,工业4.0将是一个渐进的制造智能化过程。

  2012年2月,美国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从此踏上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道路。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随后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思科、IBM等加盟,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作为工业3.0时代的优等生,日本希望追上工业4.0的快车,再现“日本制造”的荣光。日本政府推出的《日本再兴战略》将工业4.0视为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重要契机,重点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开发、工作方式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日本还希望借助机器人等新技术解决少子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日本经济产业省决定在2016年内开展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证试验,通过机器人和人类的协调合作,建立在生产流水线上发现不合格产品即时报警体系,并通过统一不同企业间数据标准,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日本2016年度财政预算列出13.4亿日元(约合7700万元人民币)用于物联网的实证试验,其中5亿日元用于智能工厂的建设。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版工业4.0纲领性政策文件《中国制造2025》,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