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缘何跌跌不休 有多大可能触底反弹?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2-04 00:00:00

  市格格局+美元升值+新能源替代 短期内油价上升动力不足

  黄晓勇:国际油价下跌主要是由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造成的。从供给方面看,2014年6月暴跌前,国际油价较长时间高位徘徊,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加大,一些原来不具开发经济性的油井也被赋予了商业开采条件。近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产量增长较快,美国和加拿大的页岩油、巴西海上石油等石油资源开发成功,全球石油储量和产能快速增长。在需求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石油需求增速大幅下降。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显示,2014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80万桶/日,同比增长仅0.8%,显著低于2013年140万桶/日的增幅,特别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石油消费同比下降1.2%。

  除供需失衡外,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核能复苏,对石油消费形成一定替代。美元持续升值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也持续下跌。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迟迟未能就减产达成协议,沙特等石油输出国试图以低油价打压北美页岩油气,加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操作使市场基本面因素被放大,油价进入持续下跌通道。此外,欧美部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使全球石油剩余产能和出口增长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从中长期看,主要产油国仍将维持较高产量,石油需求较长时间内仍增长乏力。美元将保持相对坚挺,新能源的替代能力还将持续增强。这些因素在2016年不会显著变化,因此总体看,短期内油价上涨乏力。

  乔治·塞克曼:石油价格走低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石油供应、石油需求和全球经济环境。首先是石油供应。目前全球石油产量超出原先估计,OPEC并未采取供应管理措施,2015年底的石油产量较2014年平均水平增加3%。其次,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的宏观经济风险,石油需求预期疲软。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以及各国降低生产能耗的要求,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在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正从能源密集型产业向服务产业转移。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平均每年下降1.4%。《巴黎协定》的通过预示着,未来石油消费增长将进一步减弱。

  然而,准确预测2016年的油价走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上述提到的因素在未来都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地缘政治事件,如中东局势,将有可能导致更高或更低的石油产量。低油价有可能导致在交通运输和取暖等领域重新大量使用石油,当然也可能是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加速矿物能源的淘汰。

  奥兰多·奥乔亚:今年北半球国家遇到暖冬气候,使这些国家的原油需求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也是影响油价的一个因素。预计2016年油价仍处于较低水平。受此影响,一些有利于增加石油产量的投资计划将会继续搁置。油价拐点可能到2017年才会出现。

  阿列克谢·格罗莫夫:与2008年—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下跌不同,从2014年夏天开始出现的这一波油价下跌是供需不平衡的直接结果。当时国际石油日产量平均150万到200万桶,个别月份还达到每日300万桶,远远超过实际需求。正是这一基础因素决定了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走向。国际油价的走向取决于石油市场的供需何时恢复动态平衡。如果不平衡状况继续维持甚至扩大,那么油价还将进一步下降。未来三五年间,油价基本不可能恢复到每桶100美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