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伦敦2月1日电】寨卡病毒的灾难性影响,再加上疟疾和其他蚊子传播疾病带来的危害,都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不把蚊子都消灭?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与消灭整个物种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有关,既有伦理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因为蚊子是各种生物的一个食物来源;另一个则事关实际操作所带来的挑战。
在大约3500种蚊子中,有几百种会叮咬人类。叮人的是雌蚊,它们需要血液中的氨基酸来育卵和产卵。雄蚊则以花蜜为食。蚊子在有水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遍布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
只有三种蚊子能在人类间传播疾病,但它们的传播效率非常高。当雌蚊叮咬染病的动物或人类后,它们也会感染,并在叮咬下一个受害者的时候将病毒通过自己的唾液传播。对人类致命的病毒对蚊子却无害,这样的生命力令人倍感头疼。
传播寨卡病毒的是埃及伊蚊,它同样也能传播黄热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据美联社报道,上世纪初,各国纷纷大范围使用杀虫剂,结果南美大部分地区的埃及伊蚊都消失了———包括如今埃及伊蚊肆虐的巴西。但是由于担心杀虫剂带来的健康危害,这样的灭蚊计划后来逐渐减少,而蚊子就又回来了。
而消灭整个物种也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并对食物链产生负面的影响。蚊子是鸟类和蝙蝠的食物来源;蛙类、鱼类和龟类则以它们的幼虫为食。一些科学家担心,如果把蚊子全部消灭,可能会有一个更糟的物种取代它。此外,蚊子使得热带雨林等一些区域不适合人类居住,这实际上有助于保护和保留世界上一些脆弱的区域。
因此,相比起消灭所有蚊子,用于疫苗、治疗和其他预防手段的研发资金反而能产生更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