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寨卡病毒“警报”为何升级

作者:彭茜 来源:新华网
2016-02-02 17:42:00

  世界卫生组织1日宣布,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病例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关系。这是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卫组织发布的第四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确定为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寻常事件。

  世卫组织称,目前巴西国内共计报告4000多例小头症疑似病例,其中确诊270例。此外,美洲地区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世卫组织官员上周指出,寨卡病毒正在美洲进行“爆炸式”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考虑到寨卡病毒传播方式、蚊媒的广泛分布、缺少疫苗及快速可靠的病毒检测方法、新传播国家的人群对病毒缺乏免疫力等,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受到进一步关切。但世卫组织表示暂时没有必要发布旅行禁令。

  尽管现代科技攻克了很多传统疾病,但科技带来的全球化也造成了疫情传播的“全球化”。曾经,多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往往被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天然屏障所限制,而随着现代交通手段的日益便捷,世界各地人员和物资往来更加频繁,发生于一国的突发卫生事件,会很轻易随着各国人员的频繁往来传播至多国,产生“蝴蝶效应”。目前,美国和欧洲都已出现寨卡病毒的“输入性病例”。

  《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为了预防或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若需立即采取全球性公共卫生应对行动,世卫组织总干事有权决定某一事件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条例建立了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增进了流行防控的国际合作与互信,确保了各国信息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实现了对公共卫生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

  世卫组织一旦确定某个特定事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请求国际相关方对此突发事件作出“即时”反应。以此次寨卡病毒的流行为例,把其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将有助于形成全球针对疫情更及时的迅速反应与合作、防控追踪、科学研究和资金投入等。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是世卫组织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死灰复燃,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等国呈暴发流行态势,世卫组织于2014年5月将其定为第二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4年8月,世卫组织又宣布在西非地区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构成第三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记者 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