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

作者:王义桅 来源:中国网
2016-02-02 09:25:57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领导人在国际社会强调,把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带入21世纪,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类负责的态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同时,在治世理政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新战略,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国际赞誉,在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新成就。

  其中,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

  为何强调新型国际关系?

  ——时间上,超越先发优势导致国际政治的不合理。西方基督教理念崇尚强者和竞争逻辑,结果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以至于贫富差距成为各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挑战——1%的人掌握了99%的财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司空见惯。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难民危机与暴力恐怖冲突此起彼伏。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理念,鼓励发展中国家以后发逻辑实现弯道超车,改变近代殖民体系的“中心-边缘”式依附现象。

  ——空间上,超越半全球化导致国际秩序的不公平。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因为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所以世界银行报告称,全球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一百公里地带。这种全球化可称为“半全球化”。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公平正义,陆海联动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打造包容性全球化。

  ——国家属性上,超越近代以大欺小逻辑所导致的国际体系的不公正。传统国际体系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今天,大国不像大国的样子,小国不甘、不服大国领导,皆因强权政治的逻辑——弱肉强食,零和博弈,赢者通吃——大行其道。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设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体系演变,使之朝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反映到中国外交理念上,时间上提倡全球治理,纠偏不合理的国际政治逻辑;空间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修正不公平的国际秩序,实现内陆-海洋国家共同发展;国家属性上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修复不公正的国际体系,体现大国担当,建设和谐世界。

  尤其是,“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殖民体系与战后霸权体系,秉承共商(集思广益——利益共同体)、共建(群策群力——责任共同体)、共享(人民受惠——命运共同体)原则,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丝路精神,集中体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创21世纪国际与地区合作新模式,得到了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引发广泛而深远的国际效应。

  传统领域如此,新领域也如此。无论是传统思维里把互联网当作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生活-思维模式,都是因互联网而思考的,较少考虑到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东方文明古国,要推动世界非网民不仅搭上信息革命快车,且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将互联网打造为人类的共同家园,就是新型国际关系在网络空间领域的体现。

  新型大国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集中检验。中美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主张,引发广泛国际反响。其中,不冲突、不对抗是起点和目标,相互尊重是原则,合作共赢是路径。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国际关系之术,关注国际关系之道,鲜明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与天下情怀,是中国作为世界新的领导型国家的鲜明特色和21世纪的时代呼唤。(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