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引中企“抱团出海” 在海湾富国巴林看“中国机遇”

作者:卢长银 来源:环球时报
2016-01-29 07:48:00

龙城引中企“抱团出海” 在海湾富国巴林看“中国机遇”

巴林龙城是海湾中国货物中心之一。

  【环球时报赴巴林特派记者 卢长银】波斯湾,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东面是伊朗,西面是海湾六国。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司令部就在海湾六国之一的巴林。作为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岛国,巴林几乎处于波斯湾西岸的中心,通过跨海大桥与该地区的“老大”沙特相连。《环球时报》记者在巴林采访期间,正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埃及、伊朗三国。中国客人的到来也感染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岛国。记者采访中接触到多位巴林政府部门官员,“一带一路”成为他们频繁提及的“热词”。巴林官员希望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打造海湾枢纽的战略雄心溢于言表,而在此打拼的中国商人也有“朴素”的目标:希望两国越来越友好的大环境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生意。

  龙城,浓缩中国商人的打拼

  一串串大红灯笼悬挂屋顶,金色龙鳞图案的壁纸包裹着支撑房顶的柱子,走进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东北部穆哈拉克区的龙城,感觉如同到了国内某个高档的批发市场。唯有眼前流动的白袍或黑袍身影提醒记者,这里是与北京隔着五个时区的海湾国家。

  商场里是一个个档口,店主大都是中国人。货物品类众多,既有服装、鞋帽、箱包等小商品,也有家具、建材、电器、汽车等大物件。在一个卖小装饰品的店铺前,记者和店主聊了起来。小伙子来自山西,有点腼腆,是头一回做生意。记者问:“第一次做生意就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很了不起啊。”他解释说,是在朋友推荐下一块过来的。问到生意情况,小伙子说:“还可以,许多沙特人也开车过来买东西。”

  在龙城经营着两家皮包档口的盛女士要老练得多。她来自上海,在迪拜的龙城也有档口。“生意挺好,当地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刚开业时,客人到店里经常热情地打招呼:‘欢迎到巴林来。’”盛女士说,她卖的包多在300块人民币左右,当地面值最大的货币是20第纳尔(约合330元人民币),超过20第纳尔接受程度要低一些。

  问到在巴林经商有没有困难,盛女士说,巴林各方面环境都挺好,唯一担心的是以后不要出现“肥耗子现象”。巴林现在税费较低,基本上只有5%的进口关税。现在迪拜那边传言要加收增值税,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来以后,巴林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上海人一般不愿出来闯荡,我们大老远到中东做生意,无非是为了多赚点。”盛女士还提到习近平对沙特的访问:“我们中国现在是商品的海洋,习大大的访问会促进中国跟海湾国家的关系,对中国人营商环境的改善也是好事。”

  巴林只有120多万人口,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这么一个大型的中国货物中心?巴林龙城的管理方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中东区执行总裁郑硕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巴林龙城是继迪拜龙城之后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在海湾地区运营的第二家中国货物中心,本来目标是海湾最大的市场沙特,但由于沙特不是特别开放,限制较多,而巴林与沙特距离仅数十公里,有跨海大桥相连,每年有大约四五百万沙特人到巴林旅游、购物,所以就选在了巴林。对于中国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在外面单打独斗可能比较困难,通过龙城这样一个平台,小型民营企业可以“抱团出海”。

  谈到中国商品的名声问题,郑硕表示,最近这几年有了明显的改观,以前为了抢市场,中国人往往接受非常低的报价,太便宜自然难以保证质量,一些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也有好东西。现在情况正在改善,质量上去了,也能卖更高的价,“再也不是一元、两元店的时代了。”他还介绍,在海湾国家经商往往需要“保人制”,找当地人做保人,保人持有一定股份,而在龙城,中国企业主可以100%持股。“在中东,巴林可以说是最开放的国家之一,营商环境相当宽松,政治也稳定,对于外来投资者,我们很难再向当地政府提更高要求。”

  为吸引中国投资,“也是拼了”

  在巴林打拼的并不只有中国小型企业,据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介绍,在该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还有中国银行、中国港湾工程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等不少大企业。华为更是在2008年将整个中东地区的总部从迪拜迁到巴林,在当地有600多名员工。对于搬迁原因,华为巴林办事处公关总监柴鑫表示,巴林的运营成本要比迪拜低不少,而且获得签证容易,人员流动便利。

  努力拓展对华业务、吸引中国投资是巴林当前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首席经济师科提莱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之一,中国一直是海湾合作委员会的重要伙伴。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愿景,海合会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相比海合会其他国家,巴林经济转型早,自由化程度高,有点像中国的香港。而且港口、航空、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备,可以利用便利的联通优势,迅速进入1.6万亿美元GDP规模的整个海合会市场。科提莱尼谈到习近平对沙特的访问,说中国和沙特都是巴林重要的伙伴,沙特同时又好比巴林的“大哥”,沙中关系越密切,对巴林来说自然也意味着更多机会。

  采访中,多名巴林政府人士不约而同地拿“一带一路”做起文章。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营销总监薇薇安女士表示,巴林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中东地区的香料、珍珠、椰枣通过巴林转运到东方。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人员和货物流动,并在海外推广基建项目建设。这些领域也是巴林看重的,巴林已对中国游客施行落地签,巴林正在推进新的跨海大桥和经济适用房项目,海合会国家也准备建设铁路网,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参与进来。

  巴林海关总署哈马德·阿勒哈立法,曾到西安参加过“一带一路”研讨会。他对记者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巴林完全可以成为海湾的物流中心,巴林不仅运营成本低,而且通关效率绝对是整个地区最快的。他希望中国与海合会的自贸协定能够尽快达成。他还向希望进入中东的中国企业提了一个建议:可以到巴林这样既便捷成本又相对低的地方建立组装工厂,然后根据中东的文化喜好进行个性化组装,“比如电视机,外壳不一定非要黑色的,红色的或许在这里会更受欢迎。”

  作为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巴林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均GDP在两万美元以上。巴林非常国际化,超过一半人口是外来人,英语和阿拉伯语一样广泛使用。由于国土小,石油储量有限,巴林早就开始了经济转型,目前能源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只占20%左右,而金融服务业占比超过25%。或许这正是巴林努力与中国拉近经贸关系的重要原因。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巴林政府经常派各种经贸团赴中国寻求合作机会,可以说,为吸引中国投资,这个海湾小富国“也是拼了”。

  “我们给中国民航公司提供的开通直航可行性报告,是迄今为止给全世界各地伙伴提供的商业计划书中唯一带有中文译文的,其他的都是只有英文版本。”在采访巴林国际机场首席商务官哈利尔时,他给记者递过一份中英双语的直航可行性报告。哈利尔表示,他们已经与中国国航、南航等多家公司洽谈过直航事宜,航线有望很快开通。巴林方面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前两年起降费和停机费百分之百减免。哈利尔透露,2014年巴林共接待4万多名中国游客,较上一年增长33%。

  不担心中国经济减速

  采访期间,记者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巴林对“大哥”沙特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名巴林官员均强调,巴林是一个小国,一个小市场,但可以方便地进入沙特和整个海湾地区。由此不难理解,日前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后,巴林迅速跟进,断绝与伊朗外交关系。那么,地区局势不稳会不会给中企带来风险?巴林官员们表示完全不用担心:首先沙特与伊朗只是断交,远不至于到开战的地步;而且,巴林远离中东战乱地区。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声望的提高,巴林以及整个海合会国家及阿拉伯地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希望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而且中国和巴林及海合会国家有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驻巴林大使戚振宏说,虽然巴林在海合会中是体量最小的,但作用独特,首先它是一个营商门户,进入巴林就可以直接进入其他海湾国家;巴林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连接交汇处,不仅面向海湾地区,还可以辐射欧洲和北非。戚振宏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一年的增量仍然相当于一个土耳其。这样跟海湾这边的人士解释,令他们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科提莱尼表示不担心中国减速的影响。他对记者说,中国发展模式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型对中国是好事,对中东地区也是好事。在旧模式下,中国企业可能只注重本土市场。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必须提高效率,增加创新,拓展新的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会更加主动地寻找在中东等世界各地区发展的机会。比如中国的建筑承包企业就在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国际市场。“所以我认为,在新的常态下,中国与巴林的合作也会越来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