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结束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返回北京。在此次中东3国之行最后一站德黑兰,习近平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会晤,还与伊朗总统鲁哈尼共同见证两国签署包括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在内的17项合作协议,并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协议。由于习近平是伊朗核问题解决后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元首,国际媒体对中伊走近给予高度关注。
习近平22日晚抵达德黑兰,23日上午,伊朗总统鲁哈尼在萨德阿巴德王宫外广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在随后的会谈中,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伊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各领域务实合作。鲁哈尼则称习近平访问是“重要历史事件”,“我相信伊朗与中国关系的新篇章已经开启”。会谈后的共同记者会上,鲁哈尼表示,两国讨论了建立25年合作伙伴关系的长期计划,同意今后十年把贸易额扩大到6000亿美元。
在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会晤时,习近平强调中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中方愿同伊朗对接发展规划,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能源等领域合作。哈梅内伊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愿同中方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路透社称,哈梅内伊在会见中表示“我们从没相信过西方,这是为什么德黑兰寻求与(像中国这样)更为独立的国家合作。”他还向中方承诺,伊朗是地区最可靠的能源供给国,因为伊朗的能源政策不受外国影响。
“伊中两国进入新时代。”德国《商报》24日评价称,习近平是解除制裁后访问伊朗的首位外国元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称,中伊两国签署的17份文件和意向书,包括商业、司法及民事事项,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关“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为了支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对接,伊朗政府专门组建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进行研究,成员包括各个部委、公司、商会的代表。德国《商报》称,两个国家除了签署确立经济合作关系的合同之外,还准备加强政治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反恐方面。
解除制裁后,世人的目光投向伊朗的新市场,德新社称,伊朗仍将中国视为忠实的合作伙伴。总统鲁哈尼表示在国际社会因核争端问题制裁伊朗时,中国仍然支持伊朗。所以,伊朗签署了核协议之后,中国仍将是伊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伊朗前驻华大使马拉埃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中国发展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了伊朗的基本国策和全国共识。目前伊朗已经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还是伊朗石油最大的消费国,也是对伊朗第一大投资国。
BBC认为,中东地区在过去曾以美国与俄罗斯的利益为主导,习近平此次访问被外界看做是崛起的中国试图在这一地区加强影响力的举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3日称,中国希望在中东地区扮演重要角色,习近平此行继续沿用经济合作优先的思路,在政治层面仍遵循面对错综复杂的中东关系谨言慎行策略。
德国《经济新闻报》24日评论称,“中伊抗衡美国的主导地位。”伊朗和中国关系的加强,不仅可以加强中国对中东能源基础设施的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和战略地位。而习近平主席对伊朗的访问,似乎也“刺激”了日本。共同社24日称,安倍拟访问伊朗,或受中国动向影响。文章称,对于希望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的中国,日政府“非常在意”其动向。随着伊朗制裁的解除,日本政府开始为首相安倍晋三访伊展开探讨。
【环球时报驻伊朗、德国特约记者 周戎 青木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