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工艺艺术
从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人们就能感觉到博物馆在利用自身优势向广大参观者推介玻璃工艺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良苦用心。首先,人们可以在专门的“玻璃革新中心”一探历史,感受发明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创造了改变世界的玻璃工艺。透过一件件实用的展品,玻璃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其次,在不同展区和特定时段,人们可以观看玻璃制作的现场表演,近距离感受玻璃的加工过程。在表演现场,一位玻璃吹制技师现场操作表演,另一位在旁边对各种工艺进行解说。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吹制师利用2400摄氏度的高温炉,经过吹、磨、拉、切、粘等20多道工序,耗时30分钟,让一个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瓶的诞生过程在观众面前一一呈现。最后,有兴趣的参观者交上一些费用,就有机会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玻璃制品。从加热、制作模具、塑形,再到亲手制作玻璃的课程时长为30至40分钟左右。这一课程老少咸宜,参与者会在玻璃制作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博物馆的入口,可以发现游客们均对这一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技师在展示玻璃制作工艺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康宁还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工作坊——康宁玻璃博物馆工作坊(The Studio of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该工作坊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玻璃教学机构,还提供多种驻场研修与奖学金计划,吸引了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前来进修、学习。同时,博物馆还兼有“拉考研究图书馆”,这是世界第一的玻璃及其制造技术的主题图书馆。馆中收藏有40万册、超过41种语言的出版物。
“蜗牛风波”事件
康宁公司2008年在中国建立起首座LCD玻璃工厂后,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不断加强。不过,“康宁公司”与中国的渊源其实可以追溯至比这更早的40多年前。
1973年底,中国为了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派团赴美国考察。康宁公司在热情接待中国考察团之后,将自己生产的圣诞节礼品——几只精巧的玻璃蜗牛赠送给了考察团。代表团回国以后,决定引进康宁公司生产线。据悉,中国还支付了将近9000万美元的相关费用。然而,随后故事发生了转折。在那个年代,有人以美方赠送蜗牛为由大肆批评这一合作项目,称赠送蜗牛“是美方在污蔑我们,说我们爬行这条彩显生产线我们不要了”。后来事件虽然平息下去,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合作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有知情者指出,“蜗牛风波”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在引进电视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方面整整晚了5年时间。如果没有这场风波,中国老百姓可以早5年用上彩色电视机。(本文图片均为韩显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