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者:刘思恩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2015-12-12 19:18:00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指出:“文化涵养不够,翻译界很难能出大师。”

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许晖在发言

  原标题: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思恩):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外翻译界的350余位嘉宾与会,从翻译人才发展的整体层面进行对话交流。

  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内外翻译界、专门以“人才发展”为主题和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旨在进一步汇集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需求,整合中外翻译资源,从翻译人才发展的总体层面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实现翻译人才培养部门与翻译人才使用部门、翻译人才研究与翻译产业发展之间的沟通互鉴,进一步推进中国翻译事业及翻译人才发展。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翻译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是从事专业翻译人员人数,还是在过去一个时期翻译界提供各类翻译产品和翻译成果,都是以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翻译事业和翻译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明伟说,翻译事业在发展,翻译人才队伍在扩大过程当中同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就是完全同翻译事业的努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中国翻译队伍的水平和数量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滞后于现在实际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的需要。尽管我们翻译的作品和产品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时时处处可以见到它,也是我们发展过程当中目前还难以逾越的一个坎。低水平、同水平重复的作品还是比较多,能够融通中外的,对国际社会有说服力、有权威性、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能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当中精品力作的翻译作品还是比较少,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进步,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应技术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发展好的作品还是比较少。

  周明伟指出,翻译其实是再创作,现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很难找到有文化涵养、文学涵养的翻译来承担翻译重任,制约好的翻译作品出现不完全是外语的原因,是中文本身,是翻译的母语本身,特别是文化涵养不够,“文化涵养不够,翻译界很难能出大师”。翻译教育当中的短板依然经常会困扰我们,这些都是结构性的问题,不是局部存在的。现在大学教育当中通才教育的缺失,或者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善的部分,使得我们在翻译培养过程当中知识结构上就有缺失。

  周明伟提问,“为什么我们这次会议提出翻译人才发展这个概念?为什么不是翻译人才教育、翻译人才培养,而是翻译人才发展?”他阐述,人才发展不是孤立于某一个教育形态、某一个教育时段,描述的不是一个局部孤立的学习过程,是全过程的描述,是对翻译人才本身培养需要规律性的描述,因为翻译绝对不是三五年的学制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做了十年二十年的翻译就能自然成为好的翻译,需要规律性的认识和制度化的安排。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发展的过程,希望是无穷尽的,能够为翻译这个职业提供一个机制性安排的作用。因此,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需要我们在座的教育、用人、公司运作、投资、政府部门等等多方面共同关注、共同形成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希望能够发展软实力中的一个软实力,多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出适应中国对外改革开放需要发展的一批中高端翻译人才,能不能找到培养中高端人才的方法和路径。”

  本次论坛以“翻译人才与终身教育”为主题,分设翻译人才的院校教育与“后院校”教育、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发展、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翻译技术和翻译人才发展等四个分论坛,全面覆盖翻译专业人才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热点难点问题。

  与会嘉宾分别来自联合国秘书处、国际口译协会、国际翻译院校联盟、美国蒙特雷高翻学院、巴黎第三大学高翻学院、莫斯科大学高翻学院,以及外交部、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国内著名专业翻译院校,全国外事部门、中央企业和跨国企业、翻译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副主席安德鲁·康斯特布尔(Andrew Constable)、俄罗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