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著名作家、艺术家、藏书家李放。
中国网12月11日讯(记者 吴闻达)2015年10月8日,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出人意料地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赔率榜上的两大“钉子户”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再一次与诺奖失之交臂。而企盼该奖22年之久的美国作家们也是铩羽而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国家排行榜上,法国以15次高居榜首。德国10次居于次席。美国和英国都是9次并列第三。但从1993年,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奖后,美国再没有斩获过诺奖。而在此期间,法国和英国分别三次,德国两次夺得该奖。尤其像葡萄牙、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加拿大、中国、秘鲁等7个国家还实现了诺奖零的突破。曾经的诺奖大户美国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一蹶不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李放先生。
中国网记者:美国人这次又没有得到诺奖是不是特别不服气呀?
李放:那当然了,美国人多心高气傲呀。早在2008年诺奖公布前夕,美联社记者就按耐不住了,就此问题“质问”当时的诺奖评委会常任秘书恩道尔。恩道尔回答也特“傲骨铮铮”:“尽管每一个发达文明中都有强有力的文学,但欧洲依然是世界文学的中心,而不是美国。美国文学太孤立太绝缘了……”并且提醒美国文学界,他们太不注重作品的翻译和向全世界的推广了。言外之意就是美国太自视为老大,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中国网记者:恩道尔这话是不是在美国引起了众怒?
李放:是呀,普利策奖得主迈克·迪雷达就说:“一个只相当于纽约市人口的国家的公民,认为美国‘孤立’有点儿过分了吧。”而《纽约客》的编辑雷姆尼克则说得更为义愤填膺: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总是假装很睿智,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他们把普鲁斯特、乔伊斯和纳博科夫都忽略了,而提名了一些不够格的作家,他们的标准让人迷惑不解……”
中国网记者:那到底是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冤枉”美国作家?还是美国作家真得不行?
李放:这还得花开两头,各表一枝。其实,在世纪之交的诺奖赔率排行榜上厄普代克、欧茨和罗斯等三大美国文豪经常会名列前茅,但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可能本着“你想要,就不给你”,就逗你“玩”的心态跟美国作家们“玩捉迷藏。”
中国网记者:那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也真够“老奸巨猾”的?
李放:哈哈,或许是吧。我们都是局外人,都只能去揣摩一下院士们的所思所想。首先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如何评判这三个文豪。厄普代克是以《兔子四部曲》闻名天下的,并以性描写著称,公认的是此领域的执牛耳者。但让人喷饭不止的是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称厄普代克的作品中充斥着“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并为此授予他“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而且,厄普代克虽然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两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但在1968年4月26日,其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大标题居然是“通奸社会”……
中国网记者:院士们那么“高、大、上”,肯定不会把诺奖授予厄普代克了?
李放:是的。其实厄普代克也确实永远失去了机会。2009年,厄普代克因肺癌去世,终年76岁。而诺奖的游戏规则是只授予在世的作家。
中国网记者: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了,又有世界影响力,也不“泛黄”,为什么诺奖也没授予他呢?
李放:罗斯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名副其实的“语料库之王”,在他笔下标准的美式英语,各地方言俚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美国犹太民族的风俗画。但这样的作品都太难翻译,太难向全世界传播了。
中国网记者:那么女作家欧茨为什么也不行?
李放:欧茨是以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和暴力行为而声明远播的。她的问题是写得太多,不简练,而且过于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化,与通行的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有一定距离。
中国网记者:看来美国这三大文豪没有能获得诺奖还都事出有因呀,那么现在还健在的欧茨和罗斯是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李放:欧茨今年77岁,罗斯今年82岁,都年事已高,但根据瑞典文学院爱杀“回马枪”的传统,诺奖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对他们完全关死,只是希望太过渺茫。
中国网记者: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其他别的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作家没能夺得诺奖?
李放:美国文化日益横扫全球,大行其道,内心深处充满欧洲贵族精神的瑞典学院院士们估计会为此非常不爽,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评选暗中对这种风潮进行纠偏。
李放简介:
李放,1969年8月16出生,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藏书家。著有《唯美至上—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进攻、进攻、再进攻—2006年世界杯永久珍藏版》、《都云画者痴,谁解其中味》、《画界无疆—陈逸飞、成法画传》、《土地、生命、阳光的印象》、《情在画中》等书。为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策划军事、艺术、收藏类电视节目二百余部(集)。其中《唯美至上—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为国内最为畅销的艺术类图书之一,并畅销10年之久,被誉为“大众版的中国美术史”。 与中央电视台天下足球栏目主持人、主编朱晓雨合著的《进攻、进攻、再进攻—2006年世界杯永久珍藏版》是最动人心魄的“世界杯力作”,文采飞扬,让人爱不释手。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杯特别节目的专访嘉宾。在《光明日报》、《博览群书》、《中国美术》、《中国海洋石油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商报》、《北京商报》、《北京晨报》、《海峡时报》、搜狐网、新浪网、雅昌网、中国网等报刊杂志及网站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拥有私人“太白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杂志、特刊、专刊五万余册。广泛涉猎文学、艺术、收藏、社会学、哲学、军事学、体育等诸多领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