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2015年03月18日 13:24:47来源:南方日报
新一轮伊核全面协议谈判于当地时间3月15日到20日在瑞士洛桑举行。随着3月底达成框架协议、6月底完成全面协议最后期限的临近,伊核问题已经进入关键时刻。
对于此轮谈判的重要性,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2月15日访问伊朗时,曾形象地形容谈判“就像马拉松比赛进入冲刺阶段”,要全力跑好马拉松最艰难的“最后一公里”。各方在经历了多轮谈判后,能否成功跨越冲刺阶段,答案还不得而知。不过,美伊两国尚存在一些分歧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国务卿克里7日在巴黎曾承认,如果想在今年3月底之前达成一项框架协议还需要弥合巨大分歧。
专家分析称,“最后一公里”的征程已经开始了,作为伊核问题关键的两个国家,美国和伊朗若要实现重大进展,就需要在分歧问题上作出妥协和让步。否则,实现在3月底达成框架协议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
本期嘉宾:
陆瑾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陈俊华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文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魏香镜
策划 何舒静
双方诉求差距较大
南方日报:克里14日在埃及表示,伊朗核问题谈判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分歧”。克里所言的“进展”和“分歧”具体指什么?
陆瑾:伊核谈判自2013年签订初步协议以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美伊两国在离心机数量、解除制裁等关键问题上尚未谈拢。伊朗能够保有的离心机数量和解除对伊朗制裁的时间表一直是各方争议的焦点和谈判的最大难点,双方都会有所让步但未找到平衡点。美国在限制伊朗核能力、伊朗在要求解除全部制裁的时间上要价都很高,难以让对方接受。
田文林:美伊已经实现直接会谈,是最应该被肯定的进展。然而,双方分歧是巨大的。美方的底线是,要求伊朗不得借助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生产武器级浓缩铀,并应当“显著削减”其正在运行的离心机数量以及浓缩铀库存。此外,美国认为,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确保伊朗需花费一定时间才能获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足够可裂变材料,以便为外界作出应对留足余地。在这些问题上,伊朗显然不会同意美国的要求。
陈俊华:各方就伊核问题已经进行过密集的谈判,最大的收获是,美伊已经通过直接谈判摸清对方的底线了,这对双方加强了解和信任不无裨益,在此过程中双方关系缓和进程明显加快。从另一方面看,双方出发点不同,造成较多分歧。伊朗以核问题为筹码,希望通过伊核谈判的渠道让美国和欧盟解除制裁;而美国的诉求是限制伊朗的核能力。
美伊国内强硬派施压
南方日报:美国政府和伊朗政府都遭遇到国内阻力,这种情况对本轮谈判有何影响?
陆瑾:伊朗国内最大的阻力就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他没有改变“美国人不可信”的看法,不允许伊朗与美国之间的直接谈判超越伊核问题,不同意达成框架协议,只能签订一个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伊朗国内主要政治力量还未达成解决伊核问题的广泛共识。
田文林:当前,美伊政府都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美国共和党议员曾给伊朗政府写公开信,反对总统奥巴马与伊朗签署协议。在参众两院都由共和党控制的情况下,即便奥巴马想在伊核问题上实现突破,也不一定能过共和党这一关。同时,伊朗总统鲁哈尼身负的压力也很大。哈梅内伊虽然赞同谈判,但是其对策与鲁哈尼的并非完全一致,影响着鲁哈尼的对美政策。
陈俊华:奥巴马政府曾寻求达成一项协议,将撤除对伊朗的大部分制裁,通过启动监视机制来确保伊朗在至少10年内不会制造出和拥有核武器,但美国国内鹰派人士认为此举太过软弱。这里指的鹰派人物主要是共和党人。美国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属于强硬派,对伊朗的政策一向强硬到底。而鲁哈尼的外交政策受哈梅内伊的牵制,在伊核问题谈判中,鲁哈尼要坚持哈梅内伊所划的红线:为伊朗争取核权利。
两国互信影响谈判成败
南方日报:新一轮谈判的前景如何?
陆瑾:美国希望在3月31日前与伊朗签订一份框架协议,伊朗与六国自去年11月谈判再次被延长后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从2月哈梅内伊明确表态后,伊朗总统鲁哈尼、议长拉雷加尼和外长扎里夫都表示遵照领袖的指示,不同意签订框架协议,但争取签订全面协议。我认为,想要如此迅速地签订全面协议有很大困难,其中美伊互信程度低是关键的因素。
田文林:美伊缺乏互信,将影响达成框架协议目标的实现。哈梅内伊表示对美国有所怀疑,奥巴马政府亦不相信伊朗能让步。由于互信程度比较低,双方一方面对解决问题表达诚意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对彼此施加压力。奥巴马表示要延长对伊朗的制裁,这其实是一种威胁;伊朗也不甘落后,前几天在海湾举行军演,这也是向美国实施心理战的表现。
陈俊华:美国为使伊朗妥协,又开始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奥巴马前几日发表声明称,如果此次的伊核谈判在6月底还不能按期完成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继续推迟伊核谈判。他还说,如果取得一个不好的谈判结果,还不如没有谈判结果。美国总统能发表这么“任性”的观点,一方面是在给伊朗施加政治压力,另一方面说明美国对此次谈判的前景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