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内容无新意 治标不治本

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
2015-01-19 11:21:00

  新华网日本频道北京1月19日电 题:“安倍经济学”:挫败的标志与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季风在《日本学刊》2015年第1期发表《“安倍经济学”的挫败与日本经济走势分析》(全文约2.5万字)。

  张季风认为,“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来,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其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大多相互矛盾,内容无新意,治标不治本,加之利益集团的相互牵制,很难取得效果。“安倍经济学”未能使日本经济摆脱低迷,其所设定的长期政策目标几乎不能实现,面临着物价上涨、收入难增、日元急剧贬值、财政困境难以改观等诸多难题。私人消费前景黯淡,设备投资难有起色,贸易逆差难以扭转,日本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张季风在文章中指出,2014年11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进行大选,但解散国会总要有一个理由,因此,安倍给出了一个十分牵强的理由,那就是由国民来判断“安倍经济学”是否还继续实施下去,并把这次解散命名为“安倍经济学解散”,使“安倍经济学”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需要注意的是,自民党、公明党执政联盟虽然在本次大选中获胜,但并不意味着“安倍经济学”的成功。

  “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来,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不容否认,安倍上台后,结束了日本“十年九相”的短命政权局面,政权相对长期稳定,保障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在“安倍经济学”的预期下,经济复苏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果。安倍本人及其支持者因此在大选活动中一再声称“安倍经济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部分媒体也刻意夸大宣传“安倍经济学”取得的成果。但事实上,“安倍经济学”的预期效应早已开始减弱,日本经济在201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为负增长,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两个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负增长,就说明经济陷入了技术性衰退。另外,安倍决定将再次提高消费税率从原定的2015年10月延期一年半即推迟到2017年4月实施本身就等于宣告了“安倍经济学”的失败。其理由很简单,如果“安倍经济学”真的成功,怎么可能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如果“安倍经济学”成功,第三季度将是很高的增长率,再次提高消费税率政策应顺理成章地如期实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民党大选获胜,反而掩盖了“安倍经济学”失败的真相。“安倍经济学”为什么失灵?日本经济今后的走向如何?这是人们都很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根据笔者在日本的实际考察和最新数据进行探讨。

  一 “安倍经济学”遭受挫败的几个主要标志

  “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来已出现了诸多问题,尽管如此,现在对其下最后结论仍为时尚早,自、公执政联盟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议席,这意味着安倍还将继续执政,也就是说安倍政权没有盖棺,那么对“安倍经济学”就不能最后定论。但笔者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安倍经济学”已经遭受重创,而且今后也难以扭转失败命运。

  判断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至少应当用以下几个标准衡量:(1)所设定的政策目标是否实现,(2)该政策实施后对经济景气的影响以及百姓的认可度,(3)其政策长远目标能否实现。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安倍经济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一)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并没有实现

  1.2%的通胀目标并未实现

  “安倍经济学”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就是摆脱长期通缩,姑且不论其政策是否存在瑕疵,总之到目前并没有实现当时所设定的目标。刺激物价上涨的政策主要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即超量宽货币政策。2013年1月22日,日本政府和央行发表了《共同声明》,提出了“消费者物价比上年增长2%”的“物价稳定目标”。同年4月,新任日本银行总裁黑田东彦提出了“量和质的宽松货币”(简称QQE)措施。QQE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两年之内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又提出了“基础货币总量以及长期国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持有额在两年内翻一番”、“购买长期国债的平均持有期间延长一倍以上”等。

  但是,现在两年过去了,作为实现摆脱通缩的手段,所发行的基础货币量已增加到了两倍,日本银行所持有的长期国债也已翻了一番(日本银行所购国债已占长期国债总量的25%),但2%的通胀目标却远远没有实现。2013年,在QQE政策的作用下,日本的物价确实有所上升,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4月份的-0.4%上升到12月的1.3%,但2013年度核心CPI仅上升了0.8%。而进入2014年度后由于提高消费税率,使得物价大幅上涨,从4月份起核心CPI连续六个月超过3%,扣除能源、食品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物价指数也都在2.2%以上。但由于消费税从5%提高至8%,对推高物价的作用更大,因此必须扣除了增税影响后的物价指数才能真正反映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按照日本银行的测算,扣除消费税上涨因素影响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最高月份也只有1.5%左右,2014年10月只有0.9%,11月再降为0.7%,如果扣除能源等输入性通胀因素影响的物价指数,最高月份仅为0.8%左右,距离2%的政策目标相差很远。因此,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摆脱通缩目标”。

  鉴于此,黑田总裁又在2014年10月31日实施了“第二次QQE”,其主要内容是:将基础货币从过去的60万亿~7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将长期国债的增持余额每年在80万亿日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万亿日元,将长期国债的购入平均持有时间从过去的7~10年再增加3年,将ETF、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J-REIT)的购入基础增至三倍。第二次QQE出台后,市场反应强烈,日元急速贬值,股市高腾,但是这种态势能否长时间持续而且对拉动物价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据日本银行预测,2015年度核心CPI可能达到1.9%左右,现在看来似乎很难实现。2%的物价指标或许只能成为中长期目标了。

  2.“提高工资”和“充分就业”水分很大

  提高工资与充分就业也是“安倍经济学”的重要政策目标。安倍最近在大选中一再宣称:2014年平均工资上涨了2%,这是15年来的第一次;失业率下降至3.5%,有效求人倍率超过1,这是“安倍经济学”成功的标志。而事实上,提高工资和扩大就业这两个政策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

  首先看一下工资上涨情况。日本工资收入长期低迷,成为日本长期通缩和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制约因素。安倍执政的第一年2013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仅为314054日元,连续三年下降,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2013年经济增长的利益基本为企业所独占,并未惠及一般劳动者。而安倍执政的第二年2014年,名义工资确实有所上升,据日本“联合”工会的调查,2014年“春斗”后平均工资上涨了2.07%。但是,工资上涨仅限于加盟“联合”工会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2%,并不包括无工会的中小企业。另外,由于消费税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物价迅速上涨,导致实际工资收入下降。每个月情况有些不同,但实际工资的下降幅度基本在1.5%以上。以2014年10月份为例,平均每人固定工资上涨了0.4%,达到24.2万日元,但核心CPI同比上升2.9%,可见工资上涨幅度远低于物价上涨幅度,这意味着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其结果必将影响私人消费的扩大,使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再来看一下就业状况。“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来,失业率从4.3%下降至3.5%,就业人口增加了近100万人,这是经济景气带来的结果。但2013年以来出现的经济景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安倍经济学”带来的。而且,如果透过失业率下降、就业人口有所增加的表面现象再做一些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就业增加部分主要是非正式就业人员。目前,就业稳定性较差而且工资较低的非正式就业人员已高达就业总人口的38%。仅从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14年10月份《每月劳动统计调查》的结果来看,正式员工人数为3298万人,同比增加7万人,增幅仅为0.2%,而非正式员工为1980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增长高达0.8%,可见非正式就业人员的增长率远高于正式员工的增长。现在,正式员工的基本工资的平均值为30.6万日元,而计时工等非正式就业人员为9.7万日元,两者相差三倍之多。换言之,由于非正式就业人员的增加,拉低了全社会总收入水平。

  (二)“安倍经济学”未能让日本经济摆脱低迷

  1.“安倍经济学”预期效应在2013年第三季度后终结

  “安倍经济学”出台后,日本宏观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大起大落不稳定现象。2013年四个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6.0%、3.0%、1.6%和-1.5%,虽然维持了三个季度的正增长,但从第二季度开始下行,第四季度陷入负增长,全年高开低走,增速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5.8%、-6.7%和-1.9%,高开低走的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第二季度简直就是自由落体式骤降,其下降速度仅次于“雷曼冲击”后的2008年第四季度(-12.1%),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出现技术性衰退。

  笔者认为,“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QQE政策)和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只在2013年前三个季度发挥了效力,而且势头越来越弱,而以第三季度为拐点,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迅速下降为负值,这从实际GDP数额变化看得更清楚,第三季度达到530万亿日元后,第四季度下降至527万亿日元,这说明此刻“安倍经济学”的效应已经终结。2014年第一季度出现的较高增长主要是提高消费税率前突击消费带来的,与“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政策无关。连续两年经济增长出现高开低走的现象,这很难说明“安倍经济学”取得成功。如果真的成功,应当表现为“低开高走”或者“高开高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