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的国际化助力企业海外投资和产业升级,这需要政府、金融、商贸、市场、法律等多层面共同推进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 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实际上,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与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主旋律。APEC 会议之后,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和亚太区域金融经济合作更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一定要以全球化的视角推进多方合作,包括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无疑会推动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国际投资的进程。
笔者认为,在海外投资的进程中应加快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中以金融的国际化助力企业海外投资和产业升级,这需要政府、金融、商贸、市场、法律等多层面共同推进。
目前,无论是工行、中行、建行、农行、招行、光大等银行非常重视国际化的进程。但与全球化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本土化经营能力、金融产品线、全球竞争力方面仍具有一定差距。无论是选择海外新设分支机构还是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方式,商业银行由传统商业银行向跨国金融机构转变的进程中,一定密切关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发展潜力,推动海外市场的开拓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在跨国经营中要放眼全球寻求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业务优势和特色,跟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推动有成长性和比较优势的企业寻找商机,满足客户的全球金融服务需求,在对外投资和商贸往来中为中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考虑到经济金融发展环境、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文化、体制和地理差距,在发展区域选择上,应以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新兴市场为重点,将欧美作为中长期拓展目标,在以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渐进式推进中国银行业全球化的路径。此外,今后应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必要的外汇资金支持。
笔者建议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包括出口信贷、租赁、贸易融资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BOT(特许权协议)等投融资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PPP模式逐步成为应用广泛的项目融资和实施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理念,以促进政府与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相互协调,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民资和政府合作推动海外投资进程。
从企业跨境融资的角度来看,近期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无疑将提升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效率。
在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迫切需要,激发了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投资结算的强烈需求。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跨境信贷及投资的支付清算,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同时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还应支持中资银行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国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布局,提高海外分支机构的竞争力。同时,稳步发展贸易融资和资产管理,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强化风险防范,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出去进程。
近年来,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热情与日俱增,值得关注的是,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尤其是海外上市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2011年的中概股海外退市潮警示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进程中一定关注信息披露、财务、信用评级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同时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和监管环境充分了解和把握。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一定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宏观政策、监管政策、市场环境、投资地区与行业、税收政策、法律环境等综合因素。反思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应对全球化的调整,我们一定要了解全球财富流向的最新趋势,推动政府、贸易、监管、金融、企业、法律等各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对接。在推进金融机构和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度,充分提高中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在把握投资机会的同时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以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推进企业海外投资的进程。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